初为人母,总想着竭尽所能提供给宝贝最好的,但是小家伙没有想象中那么听话顺从,提供给他的玩具不愿意玩,总是爱做“破坏分子,“一胎照书养,二胎照猪养”,有时也会网上各种找各种育儿帖观摩学习,总想着尽可能“科学”的培养我的宝贝。“科学育儿”说从小培养孩子读绘本培养爱读书的习惯,可是我家宝贝对书总是不感冒,”科学育儿“说不要忙着教会宝贝走路,爬行有助于大脑发育,但是宝贝就是要起来自己走,不愿意爬。到如今,14个月了仍不会爬,也不能独立走路,能说的话也仅限于baba ,mama“,虽然清楚的知道每个宝贝的动作技能都有自己的“时间表”,不必急于求成,也没必要非要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但有时心中也难免焦虑。
偶然读了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所著《爱和自由》,书中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写到:我们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不重要。六岁以前儿童根本就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智力“儿童所有的智力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就如同大人听讲座,印象最深的一定是你们自己有所体会的那部分内容。你只能听见部分内容。这个部分内容,必定是你的感觉最深的那部分,必定跟你的经历和心理状态相契合。
作者举了一个自己宝宝说话的例子,他家宝贝和我家一样,一岁多了仍不太会说话。作者每天尝试对照““灯”、“书”等物件一遍一遍的教着,甚至带孩子到医院检查证明舌头没问题,但他就是不说话。直到宝宝两岁一个月的一天出去玩,夏天的傍晚,天空的蓝色有一种触目惊心的感觉,湛蓝湛蓝的,非常的广阔和深远,那种感觉能够终生留在记忆里。他的孩子就扒在车栏杆上,仰视着天空,看了很久,作者并不知道天上有什么东西吸引他。对孩子说:“天!”孩子就说:“颠(diān) 。”他的孩子第一个会说的是“天”,过了一会儿他就不断地指着说:“天,天,天。”从那一刻起,他见着人就拉人的手说:“天,天。”说了三天。而之前,他的宝宝如此地接近书,不断地摸书,给他指着书说“书”他不说。这恰恰说明他没有观察到书,他对书没有感觉。而他观察天时天触动了他,他对天有感觉了,恰恰这个时候把这个词语给了他。
词语捕捉住了感觉,稳固了感觉,清晰了感觉,加深了感觉,使模糊的、稍纵即逝的感觉成为明晰的属他的对象,这个东西就叫“智力”。智力就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智力就是这一过程,这一过程中的每一种感觉上升,都和其中的经验和体验连在一起,儿童天生具备这种能力。而儿童整个发展的遗憾可能也在这里,一方面就是他在感觉的时候,我们破坏了他的感觉;另一方面就是当儿童感觉到的时候,我们没有把词语同他内在的感觉及时配上对。
所以,别再抱怨宝贝不听话,而要努力的顺从他的感觉,捕捉他的感觉,配合他的感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有意义的智力。
当孩子的心理和意志具备了发展的内在条件时,就有了追求独立的冲动。而家长通常是怎样做的呢?比如说一个孩子,一个一岁多的孩子,他要自己用勺子吃饭。舀上舀不上他都要自己舀,结果弄得满桌狼藉,这个时候他在学习独立,学习吃饭这个独立的能力。但是大多数父母在这个时候最喜欢做的是喂,很简单,喂了以后衣服和桌子上都不会弄脏,这个行为就剥夺了儿童独立的权利。 读到这里我也要不禁反思,早在这本书之前我就知道,应该让宝贝学习自己吃饭,弄脏了收拾就好了,但真的当他在不断的把食物撒落满地,小手非要深入碗里搅动他的午餐,饭热了一遍又一遍,吃的少扔的多,怎么忍得住不呵斥几句,抢过勺子“喂”,同时丢个其它的什么玩意转移注意力。。。但这样做了后又会让孩子失去什么呢。就像书中提的的小女孩非要亲自剥红薯而剥完后又不吃了一样,小女孩要的是剥红薯皮的动作、剥红薯皮的过程、剥红薯皮的经验和感觉。这是她的内心需要,是她的心智发展的需要。到底这经验有什么作用?没人能知道。那可能正是成就一个伟大科学家、政治家或其他什么人物的重要一环。这不是成人所能洞悉的。但是成人应该有爱啊,什么是爱,是一种巨大的宽容和理解,有了爱,即使不懂教育,也能给孩子发展的基本权利,也能使孩子自由,让孩子经自由走向独立。
走马观花的读了这本书,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什么是爱,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爱,读完很受启发,但自知践行难度极大,能努力做到十之一二就好。最不济的也能取部分观点聊以慰藉,稍稍缓解内心对于孩子成长历程的焦虑,牵着蜗牛散步,也是蜗牛牵着我们在散步,和孩子一起走过他的孩提时代,努力感受他率真的眼光、独特的视角,体味生活的滋味。以前言结尾:
让我的爱
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
而又给你
光辉灿烂的自由!
(文:李梦茹)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请点击获取合法授权,未经本网授权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一群积极向上的人,每天分享一篇原创文章,有干货,有感悟,有思考,也有温情,少有鸡汤;偶尔会做下书籍简介。
还会有赠书活动哦!
更多精彩详见微信公众号:精英读书会sq,扫码关注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