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家,绝大多数人都会有一种温馨的感觉。特别是远离家乡的儿女,对家更是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愫,因为那里有养育自己的双亲和自己的童年记忆。
对于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童年基本上都是物资匮乏的,而且大部分父母是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所以那个年代出生的人,回想起童年,除了辛苦,还有一份自由,至于从父母那里得到多少关爱,大多数人都是很少的,只要不生病,我们基本上都是被放养的。但是回想小时候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有种特别的感情。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怀念也会越来越强。
我的家乡,已经没有属于我们的房子了,但仍然时时想起那个曾经生养过我们的地方。那个三间的砖瓦房是父亲自己设计、并一砖一瓦建起来的,当时曾引来多少邻人的羡慕和争相模仿。还有房子东南方园子角的那口井,是一眼山泉,每到夏天,井水会漫延出一人多高的水泥管井沿,清凉的泉水顺着园子边的小水沟流淌,滋润着园子里的黄瓜、豆角、西红柿等蔬菜,还有葡萄、李子等果树。满园的绿意,一派生机。微风吹过,开着的窗户发出吱嘎吱嘎的声音。明媚的阳光照着院子两旁齐腰高、整齐的榆树墙上晾着的五颜六色、大大小小的衣服。几只母鸡悠闲地在房东头较松软的地上刨土,还有一群黄澄澄毛茸茸的小鸡娃跟在后面叽叽喳喳,屋后传来响亮的“咯咯哒”的声音,循声找去,在后院的柴垛上几只草编的鸡窝里就能摸出还温热的鸡蛋......这些画面,每次想起来都很亲切。但听说现在这一切已经不复存在了,新的屋主买下来后没有入住,也没有打理,所以房屋破败、院落荒芜了。
小时候,虽然父母没有时间给我们多少关爱,但是他们能让我们可以吃饱、穿暖,供我们念书,带着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建造自己的家园,用言传身教让我们自立自强,兄弟姐妹之间互助友爱,尊长爱幼,懂得感恩,我觉得这就是父母给我们的最大财富。虽然父亲脾气急躁、对我们异常严厉,让我们害怕,而且家里永远有干不完的农活儿和家务,有时觉得生活很苦,甚至心情不好时也曾追问自己为什么要活在世间,但是这一切,都不妨碍我们对父母的感恩和牵挂。
我一直以为,对家、对父母,每个人的感情都是和我们差不多的。但是近期身边发生的一些事,让我深深体会到了,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感受力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感受和不同的经历,每个人的人生和行为也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