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学大爱》这本书是我在2016年的最后一个星期看完的一本书,虽然没有做笔记,但是因为看的时间短,相对来讲,内容还是记得比较清楚。
这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对如何做一名好教师,教师如何做到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常怀仁慈之心,针对道德敏感应该怎么处理,拿出勇气做一位不跪着教书的教书匠,如何寻找惩戒的边界,才能做到语言不伤人。本书举了很多例子说明,教师的行为、语言对学生的影响。
2
每一个怀揣梦想的教师,总是梦想着我会对每一位同学好,可是,处在复杂的环境中,公正的实现就变的困难重重。表现在以下方面:
(1)感性的偏好,令老师偏离公正的轨道
教师面对几十人的学生,常常会本能地喜欢一些学生,而偏离公正。比如,男生女生打架总是偏向女生,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不好的学生,就会偏向成绩好的学生。这些情况就造成教师有失公正。
(2)文化的偏见
文化的偏见表现在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之中,它们的存在在教师的头脑中,总会出现喜好的偏颇。
(3)利益的权衡,令教师难以作出公正的取舍
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教师也概莫能外。教师的有失公允,是因为教师难以在关键时刻摆脱一己之私,去追求一种公正的境界。
(4)权威的压力,令教师失去对公正的坚持
面对权威的压力,教师往往缺乏坚持或斗争的勇气。这种不公正也会让儿童世界造成影响。
3
“要像爱护最宝贵的财富一样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这朵娇嫩的花朵。它是很容易被催折,被晒枯,被不信任的毒药摧残致死的。”教师的仁慈在教育细节中,得到实现的,而关心儿童是其是其最核心的达成方式。尊重儿童,教师尊重儿童,儿童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动物甚至无生命的东西。教师的示范作用由此而生。
正如马卡连柯所说,"越是尊重一个人,越是严格要求一个人;越是严格要求一个人,越是尊重一个人。”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一种深沉的、隐含的仁爱,是“将一半的爱藏起来”;而教师对学生独立性和善良愿望的尊重则是一种宽阔柔软的爱意,给予学生积极的自我成长的空间和推动力。因为“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
4
教师语言之善,能够修养心性,为语言赋予善的灵魂。
第一,持存善良之心,令语言润物无声
语言是一种形式,背后的实质是人的心灵。教师之所以能够说出鼓励学生学生、安慰学生的温暖话语,是因为教师有一颗善良慈爱的心。因此,教师想要实现语言之善,就需要修养心灵之善,从而让美的语言从美善的心灵中自然流淌而出,滋润学生幼小的心灵。
教师的语言、行为都会影响学生的语言和行为,常怀公正、仁慈之心,播撒善良的种子,令教育充满道德和人性的光辉,进而照亮孩子们的未来,照亮社会的未来。
坚持21天,这是第9天,2017年希望自己能坚持下去。加油(^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