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想追求幸福,但幸福到底是什么呢?事业、地位、财富、爱情、健康……似乎拥了这些我们就能够得到幸福,但为什么有些事业成功人士也是郁郁寡欢;有些位高权重的人也是忧心忡忡;有些拥有富可敌国的富翁也会闷闷不乐;有些拥有爱情的人们总是愁雾漫漫;有些拥有健康的人们还经常心事重重……幸福与外在的东西到底有没有直接的关系呢?
近来在看泰勒·本·沙哈尔的《幸福的方法》,作者对幸福的定义是:幸福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真正快乐的人,能够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这种解释绝不仅限于生命里的某些时刻,而是人生的全过程,即使有时经历痛苦,人在总体上仍然可以是幸福的。
书中提出,人的幸福与状态并无关系。幸福是一种能力,是对幸福的感知力。如果人丧失了幸福的能力,对幸福的感知力变得麻木时,即使挣得再多的钱,社会地位提升得再高,身体变得再健康,也不一定会获取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的来源在于追求以上这些东西的同时,仍然能感受到快乐;在为未来努力的同时,可以开心地享受努力的过程。
此书里将人生分为四种模式,其中三种是不幸福的模式,是人们应该避免的。第一种是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型,他们把努力和痛苦等同化,不想付出辛苦,总在寻找快乐并避免痛苦,只管眼前短暂的快乐和舒适,不关心未来,甚至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做出失去理智的事;第二种是对未来完全丧失信心,放弃追求幸福的虚无主义型,他们被过去的阴影所笼罩,因为曾经遭受过挫折和不幸,误会自己对困境无能为力,就向命运投降,听天由命,放弃努力;第三种是忍辱负重、奔波忙碌型,他们把希望寄托于未来,无法感知当下的幸福,把成功等同于幸福,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即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
我很少考虑过自己是否幸福,更多的时候只会问自己过得好不好,我常用这样的话语来回答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常乐;顺其自然;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明天会更好……现在看来,我的这些想法,其实就是书中提到的三种不幸福的人生模式。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知足常乐;顺其自然”是及时行乐、不思进取的想法。三十年前,我进入深圳电子厂成为流水线上的工人,因为上班不算太辛苦,每个月准时发工资,工作之余还有一大帮熟悉的同学在一起玩耍嬉戏,所以从来没有想过去电子厂以外的世界闯一闯,也没有努力学习一门好的技能提升自己,“今年欢笑复明年,春月秋花等闲度”,就这样“无忧无虑”地一晃六年,后来如果不是工厂解散,可能还会一直呆在那个“舒适区”不想走出去。但走出去后才惊然发觉自己曾经浪费很多的光阴,但悔之也晚了。我一直羡慕身材苗条的女孩,但每次美食当前却又管控不住自己,每次边吃还边安慰自己“等吃饱了才有力气减肥”,也试过去锻炼身体,但往往过不了几天就坚持不下,最后继续与苗条绝缘。
我一直用“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来安慰自己,特别是遭遇挫折后,会一蹶不振,对未来丧失信心。当年离开电子厂后,有三个月里一直在找工作,但屡屡碰壁,也试过去推销化妆品,但以失败告终,曾一度萎靡不振,对未来不再抱任何希望,对自己也充满怀疑,终日哎声叹气,脸上充满愁云惨雾,认为是自己的命不好,再怎么努力都是无用的,所以还是乖乖认命。
我们经常说“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我们还很喜欢唱“明天会更好”的歌,认为即使现在过得不好,但在不久的将来,一切都会变得更好。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连在学习上,老师都用“悬梁刺股”的精神来鞭策我们,学校常年挂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对联,我们每个人都认为,所有的幸福都是要经过痛苦的磨练才可以得到的。于是我们每天辛苦劳碌、忍辱负重,把希望寄托于未来,认为只要改变当前的现状就会获得幸福。记得二十多年前的一天,因为工厂刚搬迁,厂房地板非常脏,但第二天将有香港的供货商前来参观,于是工厂全体人员打扫卫生,那天我们拿着抹布蹲在地上一点一点地擦洗,差一点没跪在地上,当时心里有一腔的屈辱,但心里却是用“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来鼓励自己,相信自己以后会有一天成为“人上人”,但至今仍然在社会的底层。我在孩子刚出生时,想着孩子上幼儿园就好了;在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又想着孩子上小学就好了,盼完她上小学,然后是中学、大学、出来工作,但每到一个新阶段都没有获得预期中的幸福。
我从微课里听到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总是对眼前的生活不满意,却期望熬过这些“艰辛”的小日子,等待着某个大日子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你会发现,那些你渴望翻转你人生的大事,永远也不会来到。
那我们要如何获得真正的幸福呢,书中的第四种人生模式“感悟幸福型”告诉我们,我们可以平衡当下的快乐和未来的幸福。可以在学习和工作中享受创造的快乐,而这种快乐也可以帮助人们取得好成绩,并且在未来获益。不过,并非每件事都可以同时为我们带来当下与未来的幸福,当我们无法平衡时,我们仍然可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尽可能地发掘出能为当下和未来带来幸福的行动。
很多人觉得努力意味着痛苦,轻松意味着幸福,其实同样一件事,付出同样的努力,心态不同,体验也会完成不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心态来提高幸福的能力。
增加特权感。把做事视为一种特权,而不是不得不做的事,这样我们不但能到更幸福的体验,也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时也会有更好的表现。比如,我加入写作班以后,如果我把写文章当作应付老师、完成作业来做的话,我将感觉不到快乐。但如果我在完成一篇文章后,把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指点、评论当做一种特权,从而获得更大的进步的话,那我写起来就会更加有动力,也会更有灵感。
增强使命感。如果我们不再对上班这事看成只是为了薪水,而是看成提高自己能力、承担家庭责任的话,我们就不会再对工作感到痛苦,不会总在上班时盼着下班,盼着休假。又比如,我们不再把组织活动看成是为了自己打发时间,而是为了丰富更多人的生活的话,那么,我们将从付出的点点滴滴中获取到快乐。
从今天开始,改变心态,为未来而努力,并开开心心地享受努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