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正式使用番茄工作法的第4天,我喜欢这种沉浸其中的心流和按预期完成目标的成就感。
为什么叫番茄?因为像番茄一样朴实无华又酸甜可口?看上去有点八竿子打不着边。其实这是其创始人最初想让自己保持短暂的专注力,从厨房信手拈来的番茄形状的计时器而得名。
为什么番茄工作法很有效呢?仅这一个小小的工具就集合了激励系统的三个要素:目标,规则和反馈系统。
目标:截取一个时间片段,标准为25分钟(或许是因为这是人类可以专注又能够完成一件需要静心的事的最小时间片吧)。做成一件事,可以是一件大任务,也可以是分拆成的、有意义的子任务。
比如:保持25分钟的专注阅读,用一个时间收敛的趋势完成一项容易发散边际的事(比如主题写作),用一个固定时间控制起床后干一系列杂事的总体时间,用一个更小的时间(10-15分钟)去做屋里某个角落的收纳整理等。当时间有限,你会不停的提醒自己这个时间段的目标,无论是曾经路上容易被分神,还是整理整个屋子让人内心充满恐惧而想逃脱而进一步拖延迟迟不肯开始,都能四两拨千斤的绕过,从而最终产生幸福感。
规则:过于复杂的规则会让人在开始阶段就有恐惧和逃避感,需要毅力来克服。而简洁的规则易上手操作,番茄法只要设立一个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做事情,专注于设定的固定时间,比如25分钟即可。当然这个过程即使已经处于心流的全神贯注,脑子里仍然不可避免的飘过似乎忘记做、但似乎还挺重要的杂事。在过去不受控制的时间片里,我们就可能跟随着这个想法去了,比如想起来要买挂起衣物的罩子,就打开电商平台开启了shopping模式,于是又被推送了相关的其他东西,看着看着又来了弹窗新闻点进去看了……最后导致辗转一大圈才“突然”想起自己之前还在做“目标”。这是多么令人懊恼的体验啊!
有了番茄的规则(规则一)是,脑子里飘过想法的时候,记下来,等到休息、任务完成的时候再去看。这个过程跟冥想有异曲同工之妙,当你专注当下的时候,会有杂念飘过,忽视它并回到当下。
规则二就是:一个大目标可以拆成多个小目标,每个小目标完成没有负担。
规则三是:每个标准25分钟番茄后,伴以5分钟的休息时间,这个5分钟你可以干之前脑子里飘过的“杂念”,也可以起来运动一下、喝口水、上个厕所,也可以定下一个番茄的目标等等。
规则四:利用倒计时工具,形成一种考前30分钟、出门前10分钟的紧迫感。
反馈系统:回首番茄的目标,有完成的成就感;一天下来用“番茄专注todo”app朋友圈打卡(结合“小日常”定一天的目标,此处没有广告),也有分享的乐趣和没有蹉跎一天的满足感。人是由吃的东西形成的,生命也是由每天怎样过的时间片组成的。看看时间是偷偷溜走了,还是被我们定格成了一个个小目标了呢?
最后,想到自己曾经因为拖延症,常常约会迟到的场景。或许结合番茄,把约定碰面的时间向前推几个番茄,把出门要做的事情都放置进一个个番茄里,做到遵守约定、从容不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