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看到《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到,有自律才有自由,一个人想要多大的自由,就要承担多大的责任。
史蒂芬·柯维在他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也指出,人必须意识到,他可以为自己负责,他是自己的人生剧本的主动创造者。
以原则为核心
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多数人往往倾向于去学习一些速成的技巧,比如如何让自己更有魅力,如何说服和影响他人等等。但是柯维告诉我们,这些从外在入手的方法通常事倍功半,而且禁不起长期的考验。
要想真正地改变自己,必须改变这种思维模式,从自己内部入手,像富兰克林主张的那样,首先修炼自己的品德,才能长期有效地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由内而外地提升自己,让我们获得长久的成功。
这些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是经过历史检验的正确原则。想要成功,最重要的就是要遵循正确的原则。违反了原则,就要承担后果。桥水基金的雷·达里奥给他的员工人手一本《Principles》,开头首先就提到了遵循原则的必要性,随意违反客观原则必然导致失败。
作者通过“鹅生金蛋”的故事,提出高效能的核心是“产出产能平衡”的原则。效能在于平衡,既不能“重蛋轻鹅”,杀鸡取卵,也不能“重鹅轻蛋”,做只有输入没有输出的“土豆”。
通过“不断更新”的习惯,我们需要在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四个层面保护个人产能,维持个人产出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维持个人的短期利益与长期目标的平衡。
柯维总结的七个习惯,也被称为“元习惯”,它们都是关于思维模式的习惯。想要养成任何表层习惯,比如早起,锻炼,等等,最好都以树立这些元习惯的思维模式为背后的目标,才能事半功倍。
柯维为七个习惯画了一张成熟模式图,提出了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人都是由依赖走向独立,进而走向互赖,才能不断成长的。
在强调竞争的社会和企业环境中,很多职场人一直致力于追求独立,包括经济上、工作上和精神上的,却经常没有意识到“互赖”的重要性。独立使人成熟和自由,却只走过了现实的一半距离。人生本来就是高度互赖的,组织和社会需要所有人的分工合作才能不断发展。这是事实,是自然法则,必须遵循。
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三个习惯让我们从依赖走向独立,获得个人领域的成功;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综效,三个习惯让我们从独立走向互赖,赢得公众领域的成功;不断更新的习惯则强调平衡而有规律地更新,让我们不断成长。
习惯一、积极主动
积极主动对应的是被动反应,被动等待事情发生,事情发生了也只会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被动反应的人对问题的归因在于外部,所以怨天尤人,并认为自己无法做什么来改变现状,所以放弃了自己的努力和成长。
但是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刺激和回应之间有一段距离”,我们不必做条件反射的小白鼠。这段时间上的空档,是我们可以施加作用的,可以接手后续回应的控制权的;我们可以决定自己面对刺激时的反应,我们的行为可以不再受制于环境的影响,而是由自己的心智决定——我们可以为自己负责,这是成长和幸福的关键。
积极主动的人具有反思自己的思维定式的能力,能够在事情发生时,将外部事件和自己的应对行为隔离开来,为自己留出选择应对方式的空间和时间,根据自己内在的价值观来采取应对行为。
他们还知道自己希望的事情并不会自动发生,只有自己采取主动,创造条件,才能让希望的事情发生。如果遇到问题,他们也会归因于自己。面对自己的错误产生的后果,他们尊重自然法则,承认错误,马上改正,通过反馈不断提高自己做事的能力。
这个世界的所有事物,对一个人来说都可以由内向外划分为影响圈、关注圈和不关注的圈外。与其把注意力放在无法掌控的关注圈,不如着力于自己可以发力的影响圈。对于自己可以直接控制的问题,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对于可以间接控制的问题,改变影响他人的手段和策略;对于无法控制的问题,也不用纠缠,而是改变自己的态度,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
积极主动的人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敢于对他人承诺,并且遵守和践行承诺。就像他们敢于对自己承诺,为自己定下目标,并且通过实践来完成它。
积极主动的习惯是七大习惯的根基。意识到面对环境,自己始终有自由选择的能力,并且努力创造条件,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是高效能生活的基础。
习惯二、以终为始。
雷·达里奥说,这个世界是一场自助餐,你可以吃任何你想吃的东西,但你不能吃太多东西。很多人都为低价值感和稀缺感所困,认为自己配不上想要的最好的东西,并且生怕错过机会,遇到什么都恨不得吃到嘴里。但是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想要达到目标,必须舍得放弃,敢于放弃。
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两次创造而成。第一次是头脑中的构思和设计,第二次才是实践。很多人意识不到第一次创造,是因为他们任凭早年经历、他人控制和外界条件确定自己的人生剧本,而不是主动设计,自己成为自己的创造者。积极主动是“创造”,以终为始是“第一次创造”,要事第一是“第二次创造”。
要完成创造,必须坚持自我领导的原则。领导是第一次创造,关注“做什么”才正确。管理是第二次创造,关注“怎么做”才正确。人生如航海,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我们每个人的剧本都受固有的思维定式限制,我们要改写人生剧本,成为自己的第一次创造者,就要转换思维定式,让它符合我们内在的价值观。
不同的思维定式,让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中心。作者详细介绍了常见的10个生活中心——配偶、家庭、金钱、工作、名利、享乐、朋友、敌人、宗教和自我,并指出它们摇摆不定的本质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
之后,提出了压轴的“以原则为中心”,它基于恒久不变的原则,所以拥有坚实、稳定的内在核心,可以带来稳定的安全感,正确的地图、人生方向和智慧,以及自主的力量,让我们内心坚定,没有羁绊。唯一的局限在于我们对正确原则的理解,而这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不断地修正的。
改写人生剧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撰写自己的“个人宪法”——个人使命宣言:我们想成为什么人,想成就什么事,以及所基于的原则和价值观。它是面对动荡环境的不变真理,以之为锚,我们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制定使命宣言,必须从影响圈的核心——基本思维定式开始。通过自我意识、良知、想象力来评价和改写自己的地图和目标,进而带来稳定的安全感,正确的人生方向,真正的智慧和自主的力量。
撰写个人使命宣言的过程需要多次迭代,可以通过拓宽思路和心灵演练的方法来辅助。通过分开不同的角色领域,如职业、生活和社会角色一一确定角色和角色下的长期目标,可以赋予人生完整的架构和方向,并且保持平衡。
习惯三、要事第一
习惯一“积极主动”讲人要意识到自己是自己的创造者,习惯二“以终为始”讲通过个人使命宣言进行第一次创造,习惯三“要事第一”则通过有效的自我管理实现第二次创造:要事第一,先做最重要的事情。
时间管理矩阵将人们要做的事情分为四个象限。
-第Ⅰ象限:重要而紧急的事情。
-第Ⅱ象限:重要而不紧急的事情。
-第Ⅲ象限:紧急而不重要的事情。
-第Ⅳ象限:不紧急不重要的事情。
忙于第Ⅰ类事务的人会陷入危机处理的泥潭,90%的时间都在做第Ⅰ类事务,剩下10%就只想做第Ⅳ类事务休息了。
很多人忙于第Ⅲ类事务,却误以为自己在忙紧急而重要的事务。但其实他们以为的重要,只是对别人重要,而非对自己的成长重要。
高效能人士致力于第Ⅱ类事务,重要而不紧急的事务。他们尽量避免第Ⅲ和第Ⅳ类事务缠身,并且通过做更多的第Ⅱ类事务,来减少第Ⅰ类事务发生的频率。
领导决定管理,确立与选择目标的智慧,取决于一个人的价值观。如果说第Ⅰ类事务关注的是问题,那第Ⅱ类事务关注的则是机会。以原则为中心,关注个人使命宣言的人,会重点关注第Ⅱ类事务,通过时间管理的帕累托原则(二八定律)培养产能(Ⅱ),平衡产能与产出,预防问题的发生。
“最好”的敌人是“还不错”。成本是放弃了的最大代价,选择了将几件紧急的事情做到“还不错”,就放弃了将一件重要的事情做到“最好”。高效能的人要有独立意志,懂得紧急与重要的取舍,勇于说“不”。
“自律”的词根源于“信徒”,所谓独立意志,即为信奉自己内在的价值观,据此做出主动的决策和选择,并坚定践行的能力。独立意志的衡量标准是诚信,忠诚于自己的第一次创造。
从使用备忘录,日程表,到目标分解和每日计划,时间管理理论已经演化到第四代。第四代时间管理强调人和结果,时间被排到第二位。
它强调以人为本,讲究效用而非效率,可以牺牲效率迁就人的状态。
第四代时间管理的四个步骤是:确认角色(生活、工作和社会)、选择目标(多为Ⅱ类事务)、安排进度(每周)和每日调整。计划周期由每日改为每周,时间上可以做更灵活的安排,临时变更不再有强烈的内疚感。同时考虑多个角色的目标设置,也让生活更加平衡。
最后,作者指出高效能的秘诀是有效的授权。指令型授权关注方法,不算真正的授权。有效的授权是责任型授权,它关注结果,放手让熟练的人用自己的方法做事。有效授权必须充分信任他人,而信任能充分激发他人的潜力,促进他人的成长。
有效的授权必须就五点达成一致:预期成果、指导方针、可用资源、责任归属和明确奖惩——这也是第四个习惯中“双赢协议”的内容。有效授权让管理者能同时管理更多的人,为管理者节省时间做更重要的事情,是有效管理的最好体现。
人际关系的情感账户
个人创造的前三个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和要事第一,使人从依赖走向独立,赢得个人领域的成功。而要想赢得公众领域的成功,合众人之力做成独木难支的事业,就需要从独立走向互赖。
良好的互赖关系中,深入的情感交流会滋养人的心灵,优势互补的长板效应会加速人的成长,众人合力,也能为社会贡献更大的影响。
但是,人际关系带来的挫折,也会给人带来更加剧烈的痛苦。如果说个人成长的挫折还可以掩耳盗铃,麻木不知,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却能直指人心,让人无处可逃。
所以互赖必须以独立作为基础。独立高尚的人,有自制和自知之明,懂得与人合作的界限和分寸,能够减少依赖和操控,从而减少冲突和更好地化解冲突。
内因决定外因,人的本性品格决定了他的言语和行为。关系的健康发展,更有赖于双方的内在品格,独立人格要比人际关系的技巧重要得多。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本质可以比作一个情感账户。它的资产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由此带来的安全感。对人礼貌、诚实、仁慈和讲信用,都是在增进信任,在往账户存钱。反之,对人粗鲁、轻蔑、威逼和失信于人,都相当于在从账户取款。
很多人的做法,都是对陌生人客气周到,对亲密的关系却以为不用在意对方的感受。但其实,越是亲密、持久的关系,人们对对方的期待越高,越容易依赖和控制,更容易越界发生冲突,所以需要平时积累的存款反而越多。
如果把良好的互赖关系比作鹅(产能),它可以产出团队合作、开诚布公、积极互动和高效能的金蛋,那要达到产出/产能平衡,就需要情感账户的收支平衡。
在人际关系中,速成的捷径是不存在的,无论是建立关系还是维护关系,都是需要花费时间精力的长期投资。柯维提供了七种投资方式:
首先,理解他人是一切感情的基础。人生而孤独,被理解和被接纳,是人内心的重要诉求。但人们往往以自己的需求为准绳,主观臆断别人的想法和需要。殊不知人的内心世界千差万别,“区别对待他们,才是平等的爱。”
只有通过双赢思维、知彼解己和统合综效的习惯,了解他人的实际需要,理解和认同对方的价值观,并优先考虑对方的需要,才能增进彼此的关系。
第二,注意小节。无论防御的外壳多么强大,人的内心都是极其柔弱和敏感的,一些在你看来无关紧要的忽视或刺激,可能都会引发对方内心强烈的情感反应。“弱者才会残忍,只有强者懂得温柔。”愿你被这世界温柔相待。
第三,信守承诺。一次严重的失信就会将来之不易的信任破坏殆尽。不轻易许诺,承诺了就一定要兑现。万一无法兑现,也要诚心道歉,取得对方的原谅。当你习惯了信守诺言时,人们也会习惯于相信你。
第四,明确期望。不明确的期望会引发误会、失望和个人信用的降低,期望不明或意见不一,几乎是所有人际关系障碍的来源。很多人心里都有些含蓄不说的期望,却想当然地认为对方是自己脑子里的蛔虫,与自己心照不宣。正确的做法就是将自己的所有明确提出,不含糊不隐瞒,并确认对方了解到。
第五,正直诚信。内在的品格是产生信任的源头,也是其他感情投资的基础。经计算机模拟实验,在一个人与人互相依赖的长期博弈环境中,最优的策略是简单可预测的“以德报德,以直报怨,既往不咎”策略。不先做恶,一视同仁。你对待一个人的方式,会被认为是对待所有人的方式。
第六,勇于道歉。当我们做了取款行为时,比如失信于人,记得诚心诚意地道歉。如果对方看到你的诚意,通常能弥补取款的部分损失。当然道歉的必须是无心之失,一犯再犯的错误只能让人看到你的全无诚意。道歉并不软弱,内心强大的人敢于为自己的错误负责,而非归咎他人。
第七,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给人安全感和自尊自信,是人追求成长的起点和遇到挫折时的港湾。有条件的爱是控制,会引发反抗;无原则的爱是溺爱,会让人失去界限。无条件的爱,是“不带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
最后,人际关系的问题会带来痛苦,但视之为麻烦和负担,一味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相反,面对问题,反而是促进双方感情的契机。
问题并不代表失败,而只是暂时与你的预期不一致。在控制系统中,问题(误差)代表了反馈,引入反馈进行闭环调节,从而改进双方关系,是维护产能的好方法。每一次问题的解决,都增进了双方感情,都是在为情感账户存款。在人际关系中,能够容错和处理错误的系统,才是一段健康稳定的长远关系。
习惯四、双赢思维
当人从独立期走向互赖期,他就开始扮演领导的角色。习惯四,双赢思维,是人际交往的基础,能够实现有效的人际领导。
双赢思维,是人际交往的六种模式之一。
第一,利人利己(双赢)。使用这种模式思考的人关注的是双边利益,他们把生活看作合作成长的平台而非争输赢的竞技场。他们的目标是把蛋糕做大,人人有份,而非为一块仅有的蛋糕争得你死我活。在互相依赖的长期博弈环境中,它是最好的策略。
第二,损人利己(赢/输)。这种思考模式的人认为世界是个零和游戏,你输了我才能赢。这种思维模式在竞争激烈、缺少信任的环境中非常容易产生。可悲的是,从小到大,家庭、学校、同龄人、体育和司法中,都在培养竞争的赢/输模式。但是现实社会中,我们不仅有竞争,还需要互相依赖,想要实现梦想就更需要合伙人。
第三,舍己为人(输/赢)。这种人通常喜欢取悦他人,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同和接受,不惜放弃自己的利益,一昧退让,纵容。但压抑的愤怒并不会消失,它们或者在某一天火山般爆发,或者向内转化成自我攻击。
第四,两败俱伤(双输)。两个第一类模式的人冲突很容易造成这种结果。为了报复对方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另外,非常依赖的人也可能会放弃自我负责,与周围人一起沉沦。
第五,独善其身(赢)。当竞争和对抗意义不大时,很多人会选择这种模式。别人怎样无所谓,重要的是自己只有能力自保,有钱才能做慈善,那些兼济天下的事情让别人去做吧。但是只关注自己利益,是无法与他人建立合作互助的关系的。格局小,难成大事。
第六,好聚好散(不交易)。如果不能做到利益共享,双方可以放弃交易。买卖不成仁义在,这样双方还有另择他人交易的自由。比较策略的优劣,双赢>妥协>好聚好散。
双赢的原则是所有人际交往的基础,它包括五个要领。
第一,双赢品德。包括诚信、成熟和知足。
信用是关系的精髓,诚信则是双赢的品格基础。
成熟是敢作敢为与善解人意之间的平衡。敢作敢为才能拿到金蛋,善解人意则可以喂养那只鹅。懂得尺度与分寸,才能掌握平衡。
知足是一种富足心态,相信资源充足,人人有份。成功不是抢占最大份额的利益,而是与人合作将蛋糕做大。
第二,双赢关系。双赢关系的精髓是情感账户的维护,基础就是信用。彼此信任,才能坦诚相待,做到知彼解己,统合综效。
要使情感账户储蓄充足,就要持续投资,尤其是对赢/输模式的人,必须先维护好双方的关系,让对方相信你希望真正的双赢。但是偏执于赢/输模式的仍大有人在,此时我们就需要B选项,妥协,或者好聚好散也是一种选择。
第三,双赢协议。所有相互依赖的关系,如企业与员工、企业与供应商、个人之间、团体之间,都可以通过合作协议来明确和协调双方的期望。
它包括五个要素:预期结果、指导方针、可用资源、任务考核和奖惩制度。双赢协议要明确规定奖惩,包括金钱、精神、机会、责任以及对集体的影响。
通过双赢协议,双方实现平等的合作关系,关注结果而非方法,双方自我管理,自我评估,释放各自潜力,实现更好的协作。自由以诚信为支撑,双赢协议必须建立在双赢品德、双赢模式和双赢关系的基础上。
第四,双赢体系。双赢必须有相应的体系支撑,竞争的环境难以建立双赢精神。如果提倡双赢,却奖励赢/输模式的竞争,结果必然失败。通常情况下,问题都源于体系和制度,而非人。路西法效应告诉我们,好人在监狱中也会变成恶魔。
第五,双赢过程。过程实现结果,要找到双赢的解决方案,可以使用以下四个步骤:
一是从对方的立场看问题;
二是认清问题和顾虑,坚持原则而非立场;
三是确定大家都能接受的结果;
四是找到实现这种结果的各种可能的方案。
双赢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思维模式,它的基础是诚信、成熟和知足的品德,基于此才能建立和维护双赢关系,通过双赢协议和双赢过程达成利益共享的双赢结果。一个企业要倡导这种双赢精神,需要搭建全方位的双赢体系来支持。
习惯五、知彼解己
我们在沟通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是不了解问题就给建议,不理解别人就下评断,就像不做诊断就开药方,用自己的眼镜去治疗别人的眼病。
不了解别人,单纯使用倾听的技巧,说话的人往往能觉察到你的故意和造作,会有被骗被操纵的感觉。他会质疑你的动机,感到不安全,不信任,对被人影响和操纵感到愤怒,或者畏惧,开启防御。
先诊断,后开方的原则,在各个行业中都已被证实,是行事专业的表现。销售、律师、产品、设计和教师,都要先了解任务的需求,即需要被解决的问题,才能对症下药,达到目标。
在人际关系领域,这个原则也不例外。只有先理解别人,先知彼,才能解己,进而达成有效沟通,这是人际关系的原则。要达成沟通,需要你具备让人信任的品德,他能将你作为榜样,接受你的影响力。如果你能真心理解他的处境和感受,他才会开诚布公,自我暴露,实现心灵的交流。
沟通包括听说读写,我们往往忽略了“听”,从对方的立场聆听。
大部分人的聆听都是主动/回应型聆听,本质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技巧,把让别人理解自己放在首位,目的不是理解他人,而是做出回应,表达自己,影响和操纵别人。他们不是在说话,就是在准备说话的路上。
他们经常试图用自己的模式过滤别人的生活,以为别人的行为和动机应该和自己一致,以为自己的经验可以指导别人的问题,做出“自传式回应”,包括价值判断、追根究底、好为人师和自以为是。这种方法会让对方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失去对话的兴趣。
即使他们觉得是在共情对方,也只不过是同情,夹杂了自己对对方境遇的认同和判断,表达的是自己的感情和回应,本质上还是回应型聆听。
移情聆听的目的则在于理解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他的思维模式和感受。移情聆听要的不止是聆听语言,还要听到对方的语调和声音,观察他的表情和肢体语言,体会他的感受和情绪,它的本质是心与心的交流。
聆听通常包括五个层次,从充耳不闻、假装在听、选择性接收到聚精会神,很少人会达到最高的层次——移情聆听。
移情聆听包括四个阶段:
一,复述语句,表示接收和保持专心;
二,加入解释,用自己的话解释一遍,确认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
三,渗入感觉,体会对方的感受;
四,诠释对方的想法和感受,既加以解释,又带有感情,不仅确认了解,还可以帮助对方了解自己,鼓励对方继续表达。
在对方有情绪时尤其要注意移情聆听,让他感到自己的感受被接纳和被理解,他才会回到理性层面继续沟通。
一次移情聆听是一笔巨大的情感投资。因为人都有被理解、肯定、认可和欣赏的心理需求,只有基本需求被满足,才会考虑其他。移情聆听等于给对方提供了“心理空气”,没有了心理上的存亡之忧,他才会集中精力于双方的关系和关注的问题。移情聆听也是在维护关系的产能,保持产出/产能平衡。
但移情聆听也是有风险的。理解对方的思维模式和感受,需要敞开自己,沟通,交流和影响都是双向的。如果自己的心理比较脆弱,也容易被对方的负面想法和感受影响。所以保持独立是互赖的基础,只有以原则为中心,践行前三个习惯,拥有坚定的内心,才能平和稳定地应对关系中的波澜。
人与人之间由于生理、心理和成长环境的差异,他们的感知、理解和思维模式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就像蝙蝠感知物体用超声波,狗用嗅觉,而很多鸟类都能感知到四原色。
要跳出个人感知的局限,就要践行知彼解己的习惯,先理解对方,了解对方的需求和顾虑。当人们心情不好的时候,去扮演善解人意的听众和知音,你将收获他们的感动和信任。
移情聆听是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的,但这就像好的治疗离不开详实的诊断,只要接受长期投资的理念,就会明白,这才是真正重要而不紧急的第Ⅱ类事务,它会为你未来的情感账户带来巨大的收益。
只有先理解别人,才能获得别人的理解。我们也要让自己被别人了解,才能达到知彼解己,沟通双方的目的。这也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你首先要信任别人。勇气和关心的平衡,是心智成熟的人可以做到的。
古希腊的一种哲学观点认为,品德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这与一般人上来就讲以理服人的模式完全相反。在理解别人的问题、思路和顾虑后,根据对他人的了解调整自己的表达,往往更有能让人信服。
时刻谨记先理解别人,这是我们仅凭自己努力就可以做到的。认真聆听他人,把精力放在影响圈而非关注圈,这种由内而外的方式,会扩大自己的影响圈。
他们也许会沉默,会防御,但是不要着急,你已经表达了自己的理解和尊重。靠近一个人的内心需要耐心和时间。
深入地了解他人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你会更加欣赏和尊敬他,也会从中镜映到自己,达到与对方的灵魂交流,这会是一种神圣的生命体验。
花时间了解对方,无论是客户、员工、朋友还是伴侣,都会增进双方的信任。在问题出现时,在评估判断和表达自己的看法之前,先理解别人,看看对方是怎么想的,这是最有效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便出现严重的分歧,双方的情感账户依然有充足的存款来帮助我们应对危机。
分歧不再是关系的障碍,如果把解决分歧当作目标:双赢思维就是负起创造者的责任;知彼解己就是架设沟通的桥梁,完成第一次创造;统合综效就是第二次创造,让双方联合起来,协同前进。
习惯六、统合综效
统合综效基于的原则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就是说,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组成整体的一个要素,而且是比各个独立部分更重要的要素,它能激发各个部分单独存在时没有的潜能。
自然界中的统合综效现象无处不在,两棵植物比邻而居能够成长得更加茁壮,两层木板的承重能力要远大于它们单独承重力之和。很多人在家庭中和比赛中都体验过集体创作的乐趣和众志成城的力量;个性成熟的学生,可以把课堂变成他们的试验场;能够自由表达的员工,可以共同拟订公司的使命宣言和年度计划。
统合综效也是高效能的前五个习惯组成的整体,它们相辅相成,能够激发人们的潜能,让他们直面挑战,创造奇迹。
统合综效的沟通有赖于人们之间的信任度。低信任度导致互相提防的沟通。人们基于赢/输模式,倾向于自我防御和保护,最终结果1+1<1。
中信任度导致双方折中的沟通。人们倾向于达成妥协,虽然双方都诚实、坦率和尊重别人,但是不为对方利益着想,没有动力探索创造性方案,最终结果1+1=1.5。
高信任度导致统合综效的沟通。人们基于双赢思维,激发创造性,努力寻找双方都获益的方案,最终结果1+1=8/16/1600。
统合综效的沟通需要人们打开防御,接纳任何与自己冲突的想法,并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顾虑,这样才能获得对方的回馈,开启顺畅的沟通。
通过夫妻休假方案冲突的例子,作者指出,如果一方妥协,即赢/输模式,输家的遗憾会成为关系的阴影甚至隐患;如果双方折中,即妥协模式,那双方都不满意,内疚和愤怒会让关系产生隔膜;只有努力寻找双方各自提议之外的第三条路,让双方都满意,才能促进关系。而这需要两人间的情感账户有充足的存款,即高度的信任,并且双方基于双赢思维,先理解对方,努力达成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要找到第三条道路,达成统合综效的目标,精髓在于尊重差异。
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模式,其实是人际关系的宝藏。相同不产生创造,有分歧才有收获。与人合作,就要重视他人可能与己不同的心理、情绪和认知。
自以为是的人往往认为自己的想法最客观,其他人的想法都是“错误”的,这是掉进了“全知遮蔽”的陷阱。一个自恰的系统是不完备的,互相矛盾的理念可以共存。一幅画像是少女还是老妇,可能只是角度不同。“三人行必有我师”,只有参考别人的认知模式,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地图,才能实现正确的导航。
人际关系中有动力也有阻力。如果采用非此即彼的赢/输模式,一边踩刹车防御,一边踩油门进攻,是没有办法前进的。独立的人会想办法操纵别人实现自己的利益,缺乏安全感的人则试图控制别人,让别人的言行和想法符合自己的期望。但是阻力就像弹簧,对方反弹的时候就会两败俱伤。
要应对阻力,需要的是先松开油门,为关系营造开诚布公的环境。这需要以双赢为目标,以知彼解己为技巧,以统合综效为方法,让双方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探索新的可能。
统合综效的原则来自生态学,除了个人能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本身蕴含着巨大的潜能。在相互依赖的现代社会中,统合综效可以实现团队协作和创造的高效能。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坚持双赢模式,努力先理解对方,充分发挥双方的创造性,总能找到让每个人都受益的第三条道路。
习惯七、不断更新
磨刀不误砍柴工,一个人最重要的资产就是自己,必须精心投资,维护个人产能。不断更新的习惯包括四个层面:身体、精神、智力、社会/情感。
一、身体层面。维护我们的身体健康,健康饮食、充足休息和定期锻炼。有氧运动锻炼耐力,伸展运动锻炼韧性,无氧运动锻炼力量。
锻炼是重要而不紧急的第二类事务,它可以让脑力工作者精力充沛,并有助于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从而带来高的自我评价、自尊、自信和诚信。
二、精神层面。一个人的本质、核心和对价值体系的坚持。不同的人方法可以很不相同,比如欣赏文学、音乐或其他艺术,与大自然交流,或者每天阅读圣经。用古典的话说,就是提高自己人生的“温度”。
三、智力层面。人的智力是用进废退的。正规教育、自我学习、阅读、写作、组织和规划,任何可以锻炼思维、升级认知的事。
四、社会/情感层面。社会与情感联系紧密,因为人们的情感首先基于与他人的关系。前三个层面都指向独立,第四个层面指向互赖:通过日常生活的练习,基于双赢思维做到移情聆听,知彼解己,实现统合综效、双方获益的第三条道路。
自我提升和完善必须保持四个层面的平衡,并且不断地学习、坚持、实践,按照螺旋式上升的路线不断成长。
打破旧模式,创造新未来
柯维在最后一章提到本书理念的源起,一本书中的文字给了他巨大的力量:“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我们可以决定自己面对刺激时的反应,我们的行为可以不再受制于环境的影响,而是由自己的心智决定——我们可以为自己负责,这是成长和幸福的关键。
此后,作者与他的妻子开始进行深入交流,并且反思各自在交流中的表现,探索如何利用对方带来的刺激与自己的回应之间的距离,看到当下的自己的思维模式,以及它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决定了各自不同的价值观。
他们在交流中还确定了两项基本原则。其一是“不要刨根问底”,必须等待合适的时机,由对方决定是否暴露或者暴露多少。其二是当话题过于尖锐或痛苦,容易引发对方或双方的防御的时候,就搁置话题,等待下次再谈。他们就像是互为对方的心理咨询师,努力理解对方,了解对方的困扰,建立了极为亲密的伴侣关系。
父母的行为模式会对子女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他们常常会无意识地满足父母的愿望,认同父母的关系模式。在他们自己的亲密关系中,他们常常会强迫性地重复这种互动模式,并把同样的模式传递给下一代。好的模式是传家宝,坏的模式也会在家族中重复命运的轮回。
但是如果人们能意识到自己是有自由的,可以打断现有的刺激-回应模式,自己负责改写新的回应模式,就能切断这种强迫性重复的轮回,给自己的未来以自由,给自己的后代以新的积极的家庭环境和关系榜样。
刘慈欣在《三体》中说,“面壁者罗辑,我是你的破壁人!”看到这句话,同样在我的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振荡,我隐隐感觉到这句话背后蕴含着巨大的力量。之前的罗辑自己都不相信能够有解救危机的办法,只好拿着别人的信任享受最后的生活,却终于有一天决定面对自己,从绝望中走出来,尝试创造希望。
我们也可以做一个“转型者”,终结家族和社会中延续多代的旧有“命运”,让过去通往未来的道路从自己这里转轨,引领自己和他人去往不一样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