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仪欺楚”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外交事件,一向被奉为游说纵横之流的经典杰作,认为其对秦国功劳甚大,但我却有些不同的看法。张仪欺楚行为或对秦有一时之利,但从长远上看,其危害更不容小觑。张仪欺楚一事,不只关乎张仪的个人信誉问题,由于其是代表着秦国与楚国处理外交,其个人的信誉与形象也就关乎着秦国的信誉与形象,为一时之利而使整个国家的信誉长久受损,其利弊得失又当如何衡量呢?
“张仪欺楚一事”虽双方并无白纸黑字,但明眼人都会明白,是秦国人背信弃义、出尔反尔,楚国遭到了愚弄。似乎楚怀王成了白痴傻瓜,如此智商被骗上当纯属活该。但其实在当时则不然,楚怀王在即位之初就攻灭了越国,其实也算有作为之君。甚至在屈原的众多发牢骚的诗篇中看到最多的也都是指责公子子兰、靳尚之流蒙蔽了楚怀王,对楚怀王却无过多的责怨;再从楚国人给楚怀王上的谥号“怀”上看,说明楚国人对楚怀王是报有同情悼念之意,基本还是比较认可的。
战国时基本上还是属于贵族政治,贵族之间向来极重信义,天下人对受骗的一方往往加以同情,而对欺骗的一方都很痛恨鄙弃。即便是兵不厌诈,那也是局限於战场,历来也都讲究“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外交从来又不是一锤子买卖,很难想象把兵不厌诈用於外交的后果。当时秦国实力虽然在七国中最强,但是天下整体的实力还是比较平衡均势的,以当时秦国之力是远不敌六国整体实力的,而秦国就公然行欺诈,失信於天下,无疑於杀鸡取卵行为,使得六国再难信任秦国,后来秦国虽然又把楚怀王诓骗到秦国,威逼其割地,但楚怀王是宁死也不屈服,在蔺相如"完璧归赵“那场外交中,蔺相如就公然指责秦国自秦缪公以来就没有讲信誉的君主,秦国再想靠这种”欺诈外交“谋取利益时就已经没有什么效果了。
在秦武王继位后,秦国群臣就纷纷进言道:”张仪素无信用、惯行欺诈、反复无定再被任用的话,恐被天下人笑话。“,秦武王素来厌恶张仪这种行为,就将张仪踹开了,而齐闵王更扬言说:“只要哪个国家敢收容张仪,就攻打哪个国家。”。 张仪已为当时社会主流所厌恶,名副其实的“万人嫌”角色。”张仪欺楚“这种行为就是对秦国原还比较质朴的民风来说影响也不好,让人生浮躁之心,以为凭欺诈亦可投机取巧,树立了一个很坏的榜样,甚至对当初商鞅靠”徙木为信“建立起来的国家信用也是很大的冲击。其实以秦军之强,即便暂时给予楚国商於六百里之地,以后再通过战争夺取这些地方也非难事。即便如今,以美国之强,也很难想象如果美国背信弃义、出尔反尔会给美国带来什么样的形象与后果。每个国家每个人都会努力塑造自己的形象,即便做出了背信弃义行为也会想方设法加以掩盖,而秦国却任用张仪堂而皇之地进行欺诈,不亦可笑吗?
秦末,项梁项羽叔侄起兵,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仍号之为楚怀王。试想如果楚人认为楚怀王为白痴傻瓜的话,会立另一个王也叫白痴傻瓜来让天下诸侯嘲笑吗?显然”张仪欺楚“成了楚国人讨伐秦国背信弃义、下作卑鄙的一个噱头。 项氏就是通过再拥立一个楚怀王来唤起天下人对秦国背信弃义、出尔反尔的记忆,甚至到最后都很难说秦降卒被坑杀、宗室被屠、宫殿被烧跟秦国长久以来的这种惯行欺诈给天下诸侯带来的痛恨不无关系。
游说之徒往往都是些夸大其词、狐假虎威之流。倘若没有秦国的国力支撑,其欺楚也成功不了。秦末,郦食其号称说降齐国七十余城,要不是韩信陈兵於齐赵边境,其又能有何作为?而这些人偏偏爱忽视这些背面关键因素,还真以为仅凭自己三寸不烂之舌就完胜几十万大军呢?殊不知只要能够厘清道理,陈明利害关系,即便如同周昌、邓艾那般期期艾艾之人照样可以说服他人,又何必这些巧舌如簧、口吐莲花只靠舌头吃饭之人呢?
张仪出身於贫苦,为其生计,全不顾及当时贵族间对信誉的重视及背信弃义可能对秦国造成的危害,其不过是想在秦国混个生计,也无所谓忠不忠於秦国,所以其可以信口雌黄,而秦惠文王竟然听之、信之、由之、宠之,不也让人哀叹吗?直到秦武王继位,秦武王特别讨厌张仪这种行为,才一脚将其踹开。六国合纵被瓦解,那是六国各怀鬼胎,各有各的算盘。苏秦倡导合纵抗秦,配六国相印,后来却替燕国做间谍去卧底齐国了,最终也被刺身亡了。所以即便没有张仪奔波,其合纵也难有作为,而六国能残存多年,或许反而有张仪往返奔波的那一份功劳在,所以张仪欺楚一事不但在当时值得商榷,对原本信义就很缺失的今天更是不该被一些人奉为圭臬,信口雌黄、出尔反尔之徒,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