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写作打卡100天之第一阶段的21天马上结束啦!我们来聊一聊有什么收获。
1. 21天,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一句话:我没有放弃,坚持下来了!
感谢自己坚持下来了。坦白讲,中间有过偷懒,不想看书,我知道这是在“走出不看书不输出的舒适区”时所带来的不适。因为有社群伙伴无形的约束和激励,还是克服自己的惰性,挺过来了!这个习惯在慢慢养成。我庆幸自己没有轻易放弃,我相信每一个阶段都将进阶到一个更新的高度!
2. 21天,我做了什么?
很简单,按着社群的要求,每天输入(读书)20页,输出200字。迈出了第一步,后面的第二步、第三步就会越来越容易。
发现自己输入难,即读书的习惯养成难。《克服拖延症》读了280页,《精进》纸质书读了150页,刚刚完成任务。
输出相对容易,因为之前一直有写随笔或随时总结的习惯,输出约10000字。内容涵盖五个方面:读书摘抄及思考(治拖5+精进1篇)、工作经验总结(项目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6篇)、周末复盘(1篇)、ted演讲纪要(3篇)、运动心得(3篇)。
3. 21天,我怎么做的?
时间分配:利用上下班通勤时间、上班早晨开工之前的时间、工作间隙的休息时间、晚上哄娃睡觉时间、早上醒来喂奶时间(ted,第二天工作计划),完成了输入和输出。
或者简而言之,把之前无意识刷手机而浪费的大把大把的时间变成了读书思考码字的时间。所以,我没有因此而变忙,反倒是更有计划更加充实。
关于读书和码字,我通常会交替进行——不想读的时候就写,写可以帮助理清思路静下心来;没的写的时候就读,读可以激发灵感和思考,为自己写提供思路和素材。两者交替进行,就不会觉得无聊或畏难。
群里&趁早打卡,我从最初几天的十二点之前打卡,调整成早晨打或者至少下班之前打。不放到最后一刻,就变被动为主动了,由最后一刻的着急焦虑变为早打卡的愉悦从容。也是战胜拖延症的一大进步!
使用工具:微信读书、纸质书、youtube(ted演讲)、手机(80%码字由手机完成,虽然屏幕小打字比电脑上慢,但方便随时随地输出)
4. 第一阶段的21天,哪些优点缺点?
优点:
1)迈出了第一步,并坚持了下来!我相信万事开头难,当你一个人迟迟不想不能行动时,请加入一个好的社群,借助社群的力量,帮助你培养习惯。而加入社群就是你行动的第一步!
2)选择了自我成长类的书,能更好的结合自己的情况改进和提高自己。
不足:
1)读书的效率不够高(读的时候可能会走神以至于不知道读了什么),读的比较慢(逐字逐句读的习惯),有时候还是被动完成任务的心态(当然这个现在看来“完成”的影响大过“被动”)。
2)读书还没有思考方法问题,拿到一本书该怎样读,花多少时间读,重点看哪部分,如何与自己嫁接,这些问题都没有思考过。
3)码字更多的是素材的堆积,还不是成型的文章,没有深加工,没有思考文章框架和逻辑体系,没有搜集更多的资料,还只是现有知识体系下对输入的叙述和记录,分析和总结,没有故事和对白这样的生动内容。
5. 第二个21天,哪些改进和目标?
1)时间记录,下一阶段打算记录每天的读书和写字时段,更细致的了解自己的时间分配与利用。
2)读书内容,继续选择自我成长与时间管理方面的书,同时增加一本其他类的书(趋势、自传、育儿)。计划读完三本书(一周一本,可能对自己是个不小的挑战!)
3)读书笔记,读完书后写完整的读书笔记,嫁接到自己的知识与经验上,形成一篇可以放在公号的文章。
4)每日输出,要更有逻辑性,更加成型的文章,而不再仅仅是随意的自说自话、无逻辑性的要点摘记。至少有三篇拿得出手的文章(相当于一周一篇,要求不高吧?)
6. 本该放在篇头的话:为什么要阅读写作?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有一个WHY。尤其对于走出舒适区或者需要长期坚持的事情,WHY通常是坚持下去的原动力。
我的问题不是为什么要加入打卡群,因为这个答案很清楚了,社群的力量大过个人的力量,帮助你养成习惯。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是阅读和写作?如果没想过,也可以先行动,正如采铜所说的“三行而后思”,行动多了,就会不断产生出新的想法,不断修正你的方向。罗胖也说过“任何事情坚持三个月以上,一定会出现你意想不到的结果”。所以在暂时没想到清楚的WHY之前,依然可以认真读写。
于我而言,阅读,是终身学习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没有机会上路时多读书总是好的。写作,则是一个思考转化、深度吸收并将知识嫁接到自己的现有体系上最好的方法之一。
人走到一定高度,对阅读写作能力的要求会越高。换而言之,近期内,读书可能是某些知识的学习与扩充;长远看,有读书习惯能力的人,发展后劲更足。
7. 文末心语
恭喜你成功迈开了第一步,请继续好好走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你只需行动,坚持,坚持行动......这个过程带来的成果和收获,真的会远远超出你的想象!因为,你的付出,时间看得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