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上说,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我对此深信不疑。直到我恋爱结婚甚至当妈以后,我才发现,人并不是生来就会爱。爱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能力,是需要不断培养的能力。我们每个人一生都需要去学习,如何爱自己,爱别人和爱孩子。
不知从何时开始,“黑老公”成了中年女性聚会或群聊的热门环节。一群女性,之前无论关系远近,只要一起“黑过”老公,瞬间就能情同姐妹。
“黑老公”似乎也成了某种“政治正确”,平日里能力越是一般的女性,黑起老公来则越是“优秀”。
我不主张当众或背后吐槽老公,也很少跟姐妹们八卦家里的各种琐事,原因有三个: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哪里做得不好,我希望老公能告诉我,而且只告诉我一个人。夫妻关系本是两个人的事,没有必要让别人参与其中。
2.姐妹之间各种吐槽和彼此倒垃圾并不能解决夫妻之间的问题,有时候还容易小事化大,引发更多的夫妻矛盾,甚至家庭战争。
3.我如果天天吐槽自己老公很差但是还没离婚,首先证明我看人眼光很差,其次说明
结婚多年我没有能力拉着老公一起进步,最后呢,这么差的人我竟然还没有离开……
怎么说呢,越吐槽越觉得错都在自己。
今天,我就想专门给男性队友们写篇文章。真诚的希望各位女性朋友们一起行动起来,#随手转,解救不知道怎么跟孩子相处的爸爸们#。
1. 在现代家庭关系中,男性为何沦为了“弱势群体”?
据说男性在结婚之后,尤其在有了孩子之后,家庭地位直线下降。通常家里的排序是:孩子-妈妈-姥姥/姥爷-爸爸。如果有宠物的话,爸爸恐怕还得排在宠物后面。妈妈们负责安排孩子的饮食起居和琴棋书画,基本等同于长期掌握了家庭的话语权和决策权。
01
从生理上来看
男性在亲自看到和触摸到孩子之前,对于爸爸这个角色很难有真实的体会;其次,男性因为没有经历怀胎十月、生产和哺乳,也很难像女性那样,能深刻的感受到养育孩子带来的快乐。
孩子从出生开始,就跟妈妈有一种天然亲近感;而爸爸则需要在孩子身上倾注足够的爱和关注,才能得到孩子的信任。
02
从心理上来看
男性成熟普遍比女性晚,因此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常显稚嫩。以前有人说,男人只有在当了爸爸之后才迈向了成熟。据我观察,有些男性只有在当了爷爷或外公之后才真正成年。
因此,我有一个不成熟的小建议,以后,男人的成年礼跟孙子的满月酒一起办,省事儿。
03
从人际关系上来看
但凡有孩子的社交场合,简直就是妈妈们的天下,对各家孩子都能如数家珍;爸爸则因平日留心不多,社交中很难插得上嘴。即便是在小区花园或者菜市场,妈妈们也都能混得脸熟。
看看日本男性退休以后的凄惨生活就不难理解这一点。退休前,日本男性白天投入上班夜里专注喝酒,从来没有建立工作以外的任何社交关系;退休后,彻底进入一个全然未知的世界,不仅孤独,而且难以适应。
2. 传统的“中国式”父爱,为什么现在玩不转了?
我们这一代,小时候所理解的“父爱”是朱自清笔下翻越栅栏给儿子买橘子的蹒跚“背影”;我们形容“父爱如山”,”父亲是草原”;我们心目中伟大的父爱是严厉的,是沉默的,是厚重的;某种程度上,我们还接受了“棍棒底下出孝子”和“父命不可违”。
可是,这些父爱的方式,放在今天,哪个孩子会买账。
中国传统“父权”的解体,最难适应的恐怕是70后、80后的年轻爸爸们。以前做儿子的时候,多数都得听父母的,没有多少个性和自由,如果不听话或者犯错误,搞不好还得挨揍。
好不容易熬了三十年,长大成人当了爸爸,突然发现世道变了,爸爸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自由了,爸爸反而要听孩子的话了。遇到孩子叛逆的时候,别说揍了,主动示好都未必能得到正面回应。
“无助”的新一代爸爸们,一方面内心并不希望沿袭当年自己被对待的方式,另一方面,却没有学会怎么跟自己的孩子相处。所以,在教育孩子时非常无助,遇到问题很容易形成路径依赖,不知不觉重蹈复辙。
为什么妈妈们在这个过程适应得更好一些?首先,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母爱的内涵没有太多的变化,我们心目中母爱是无私的,细腻的,温柔而有力的,古代的“慈母手中线,临行密密缝”,和现在妈妈每天给孩子带午餐,陪孩子一起做学校的小手工,没有本质的差别(虽然我从来不给孩子带饭,也偶尔会忘记订饭)。
其次,女性从准备怀孕开始,就一直在学习,一直在适应,通过观察周围的其他妈妈们怎么做,及时调整自己,所以女性在妈妈这个角色上适应得更好;其次,孩子从出生到成长的每一步,妈妈都是密切关注孩子的动向,同时还紧跟眼下最流行的育儿理念。各个育儿群里、各种畅销的育儿书籍,妈妈是绝对主力。
可是,爸爸们辛苦工作,努力挣钱,让孩子享受他能给得起的教育,难道不是爱么?薛兆丰教授在《奇葩说》也说,爸爸挣钱给孩子请很好的钢琴老师,这算不算父爱?绝对算。
问题是,这样的父爱,放在今天,是不是就够了?
我们谈到“养育”孩子,其中“养”的部分,主要是吃、穿、住、行,多数靠钱解决就行;而“育”的部分,涉及到孩子人格的培养,安全感的建立,兴趣的挖掘,自信心的建立等,靠的是父母的时间、耐心、鼓励、关爱和指导。所以,把钱挣回家只是一步,而不是全部。
举个极端一点儿的例子,可能更容易理解这个道理。现在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精神上的留守儿童随处可见。住在茅草棚的孩子由奶奶看,住在别墅里的孩子由保姆管。
无论是农民工还是世界各地飞的高管,都在拼命地辛苦工作,挣的钱给到孩子受教育,这绝对是真爱没话说。可是,看看这些孩子们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之高,你就不难发现,只给钱远远不够,孩子们最缺的不是钱,而是来自父母真实的爱。
当然,如果妈妈能亲自陪伴孩子,远比爷爷奶奶或保姆陪伴要更好。但是爸爸本身的角色,也是不容替代的。所谓“丧偶式育儿”,或者“诈尸式育儿”,本质上还是由于爸爸在孩子的教育中缺乏参与感造成的。
很多爸爸总说工作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这其中有一个意识问题。工作的事你不干终究会有人干,这个生意你们公司不做,还有别的公司会做;但是,给孩子当爸爸这事,你不干就没有人干,你总不会希望隔壁老王替你干吧。再说,生意没了还能去找,而孩子的童年转瞬即逝,一旦错过,就永远错过了。
我一个高中同学,事业发展得风生水起,被领导派驻北京组建新公司,家人留在山东生活。他定期飞回去过周末。有一次,老师让9岁的孩子写作文描述家庭成员,特别强调只写家庭常驻人口,类似于姥姥、姥爷之类的就不用写了。
结果儿子的作文交上去,只写了妈妈和自己。原因是,爸爸经常不在家,自然不符合老师定义的“家庭成员”的标准。在北京收到妻子发来的作文,我的同学失眠了。最后,他思考再三,跟领导申请:以后常驻山东,每周来北京出短差。他的事业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但是,家庭却团聚了。
3. 如何帮助爸爸们提升“参与感”
面对爸爸们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妈妈们应该干什么?是集体吐槽么?互倒垃圾么?我觉得不是。
说到底,家庭就是夫妻双方合伙开的“无限责任公司”,怎么运营最长久、最高效就怎么来。如果妈妈是家庭里最主要的合伙人和实际管理者,就要把另一个合伙人的角色设置好,让他按照剧本出演就好。
我们如果不想让这个公司解散,不想让孩子的成长中父爱缺失,就要给队友足够的帮助和鼓励,不抛弃,不放弃,甚至需要拿出辅导孩子作业的耐心来提升老公的育儿技能,拿出欣赏孩子随笔画的眼光来赞美老公的任何努力和进步。
最后,对于如何提升爸爸的参与感,我还总结了一个清单,可能有些爸爸已经做得很好了,也可能还需要在某方面继续提升:
1.先建立联结(connection),再进入主题
通常爸爸因为公务繁忙,并不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朋友、老师以及正在经历的事情,这个时候,最怕爸爸突然的关心,在完全不熟悉”语境”的情况下,单刀直入,直奔主题,结果撞一鼻子灰。记住,孩子不是你的员工,随时有义务给你汇报工作。
2.提升陪伴孩子的质量,付出“quality time”
欧马利曾说: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带上你所有的法宝和智慧,然后坐到地板上。现在,还需要补充一句:把手机藏起来。
最近著名投资人段永平先生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养育孩子最主要的给孩子安全感。说到底就是quality time,高质量的陪伴。跟孩子交朋友,把手机藏起来。
很多爸爸偶尔有空可以陪陪孩子,但是不知道要怎么陪,经常的状态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其实,孩子就在你面前,你只要用心观察,你就会发现孩子真实的需要。陪伴久了,你就会知道该怎么陪伴。
在逗女儿开心这事儿上,我水土不服就服小李
3.跟孩子约定一些专属的“爸爸时间”
找到一些爸爸能跟孩子一起做的小事,约定爸爸和孩子单独相处的时间,并且尽可能固定下来。这个学期儿子报了足球队,其实,以我儿子的运动水平,整场比赛他连球都碰不了几次,但是我依然很支持他踢球。因为比赛是在周六,正好老公可以带着一起去。一方面儿子跑跑跳跳锻炼了身体,另一方面爸爸亲自指导儿子,也享受了亲子时光。
我的一个朋友,几年前创业,两个儿子先后出生,他每晚5点都设法从工作中脱身回家,给儿子洗澡,陪着全家一起吃晚饭,然后7点以后再重新回到公司,经常工作到后半夜。过去几年,风雨无阻。
这其中,妈妈要做的是主动退让和放手,不要因为担心爸爸工作不到位,对工作流程不熟悉,我们就大包大揽,不给机会。
4.设立家庭“娱乐中心”,跟孩子一起打游戏
不要把电视或者游戏机放在孩子的卧室,娱乐设备要尽量放在客厅的公共区间,与其孩子偷偷摸摸的打游戏,不如每周或每月固定时间父母跟孩子一起打,或者周末全家人一起看个电影,既帮助父母放松了工作的压力,也实现了亲子的娱乐时光。
5.定期召开家庭“沙发会议”,共同议事
不管房子大小,在客厅的公共区间要有一条沙发,作为父母和孩子共同解决问题的地方。孩子做错事或者闹情绪,罚站、回房间关禁闭这种冷处理都是单方行为;而父母选择跟孩子一起坐在沙发上,一起想办法解决,是集体行为。有时候孩子吵闹是想要得到关注,我们让她们单独冷却,不仅没给关注,反而硬生生的把孩子推到了一边。
6.要学会感激妈妈们的工作
不管是全职妈妈和职场妈妈,养育孩子的工作事无巨细,并不容易。因此,爸爸们如果工作很忙,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家庭,那就要从心底里学会感激妈妈们或者老人的工作。夫妻之间都应该明白,不能把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良好的夫妻关系,是对孩子最好的家庭教育。
我在美国几年,有一个非常深刻的体会,男性普遍对于妻子的工作充满感激,并且也愿意积极分担。哪怕是公务再繁忙的公司高管,周末也会主动带孩子外出,给妈妈放个假。前不久微信上还有人拍到扎克伯格带孩子去99大华超市买东西。
据我观察,周围的中国爸爸们自打出国以后,带娃技能提升一百多点,甚至有望跻身于“优秀爸爸”的行列,独自带两个孩子逛超市、泡图书馆也不在话下。我以前回国办事,我老公竟然独自带三岁的儿子生存十来天。这种巨大的转变,一是因为周围的环境中有很多优秀爸爸做榜样,二来确实是没有人帮忙,爸爸必须要分担应有的责任。
7.找到陪伴孩子的“不为清单”(stop doing list)
我们可以不知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至少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不好的教育,比如当众批评孩子、羞辱式教育,拿孩子跟别人比较、体罚、补偿性消费或者过度激励孩子。有时候,不做错事,就是最正确的事。
如果,以上的事儿你都没空做,那你只需要做到一件事:请当好一个“吉祥物”,主动出任家庭“微笑大使”。确保你在家里的短暂时光,让每个人都愉快一点儿,不要指责孩子,也不要破坏妈妈的劳动成果。遇到争议,让孩子只听妈妈一个人的,远比你们双方在孩子面前争得面红耳赤要好。
这样下来,因为你从来不对孩子发脾气,孩子也不会跟你争吵,每次见到你都会笑眯眯的问:“爸,我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