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侯,他问父亲/‘山的那边是什么’/父亲说‘是山’/‘那边的那边呢’/‘山,还是山’/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了/海是有的,但十分遥远/他只能活几十年/所以没有等他走到那里/就已死在半路上了/死在山中……”
二十几年前,还在一所山村初中上学的我读到韩东的《山民》就感到很压抑、很疲倦——我也不知道自己这辈子能否走出群山、见到大海。当时流传:郧县三大宝,包谷红薯龙须草。包谷就是玉米,现在一些家庭早餐时还吃点玉米红薯。我们的初中是“红薯干垒起来的教学楼”,我们上学时还在对面山上承包了荒地,学生们有时需要兼职务农。有次收黄豆时,一个同学过独木桥时掉进河里淹死了,家长将尸体停在教工食堂门口闹了几天……
那所初中当时有一条很醒目的标语:“奋斗!除了奋斗,我们别无出路!”读书也许是一条不错的出山路,然而村里的孩子读完初中的也寥寥无几,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也该退学像那些伙伴们一样出去打工……
感谢我的父亲,虽然他也是识字不多的山民,但他很果断甚至很霸道地告诉我:“好好读书!只有书读好了,你才可以吃皇粮,过上城里人的好日子……”
于是,我别无选择地踏上了读书路。 如今,已大学毕业的我如父亲所愿的那样在城里拿起了工资。回过头来再读《山民》—— “……他觉得应该带着老婆一起上路/老婆会给他生个儿子/到他死的时候/儿子就长大了/儿子也会有老婆/儿子也会有儿子/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他不再想了/儿子也使他很疲惫……”
除了“老婆儿子”的绕口令让我感到一丝好笑以外,我依然感到很累,心理那种。“儿子”本来是一个“山民”的希望所在啊,然而我的希望却很渺茫——上班没几年娶了县城里的一个姑娘,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可是由于三观不合,我又离婚成了孤家寡人;工作中,每天沉迷在一些琐事里,理想就像云雾笼罩的大海一样淼茫;生活上,虽然我的工资像乡亲们说的韭菜割了又发一样,但是净收入还比不上在家打工的父亲,他如今干一天活儿就能得180元……
“他只是遗憾/他的祖先没有象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 也许我是幸运的,因为父亲让我走出了地理上的大山;只是,走出了大山的我同样有遗憾——因为我依旧见不到我的大海!
春暖花开,我在梦里约会大海!
但愿我在简书这片新天地里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