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东西。(洛克)
01 书籍简介
这是一本介绍读书方法的工具书,涵盖五大方面、78种读书方法。其中,有部分是我们平时用到但从未追根溯源和归纳总结的,如隔时读书法、万里行读书法、标记读书法、兴趣读书法、群体读书法等;还有一部分是比较新的提法,如多翻读书法、渗透读书法、立体读书法等。
在内容上,书中针对每一种读书方法,都全面地介绍了相关的历史名人的小故事、具体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对于多种读书方法中涉及同一概念的,在相关章节中均有提及,故读者可根据兴趣来阅读。不足之处在于,众多的读书方法尚无明确的分类,仅按名称做了罗列,略显凌乱。
在阅读对象上,本书虽兼具一定的趣味性和方法的科学性,但对于孩子来说内容过多且重点并不明显,因而个人认为本书并不适合孩子自己看。建议家长可以自己先阅读,并结合实践经验来选择操作性较强的几种供孩子参考。孩子的学习过程更宜“寓教于乐”,但作为家长还是需要掌握一套较为系统且实用性强的读书方法,或者形成一个可供选用对“读书方法篮子”。
作为一个家长,要教孩子读书,首先来看看这本书吧~
该书在当当网的评价,参考如下:
02 读后的收获
书中介绍的读书方法非常丰富,这里仅就其中三点进行说明。
阅读一遍后,收获如下:
一、影响阅读效果的因素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阅读的本质是信息与观点的传达。包含三个要点:
1.内容,包括信息(事实)和观点(价值判断)。
2.信息的接收方,即读者。
3.传达信息的媒介,即书,或书中的文字。这里,作者通过书籍来传达信息。故书也可视为信息的发送方。
4.环境因素,包括环境的噪声、光线、时间限制等。
阅读的效果,包括自己是否能读懂文字包含的信息,和是否能接受作者的观点。这取决于读者对内容的解码能力,既包括读者和作者共有的背景知识,也包括环境的噪声。
为什么一直在学习,却一直没学会想要学习的东西?相关分析,可参考简友张轩铭的两篇文章,即
二、 高效学习的策略
阅读过程中,需根据阅读目的,综合运用多种学习策略。
对其中的三点理解如下:
回忆法,有利于将过去的知识经验与书本内容相结合,比如读《教孩子怎样读书》时,联系高博士读书课的内容,详情参考《高博士的读书·精进·自律团》;
背景知识法,便于深刻理解新概念和新知识。比如《深度学习力(一):重新定义学习》中提到“深度学习”的概念,即
简单说,深度学习的姿态是出于个人的兴趣和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多样化的学习策略来深度加工知识信息,建立多学科知识、多渠道知识、新旧知识信息之间的联系,培育出一棵独特的个人知识树并能在真实情境中应用所学解决复杂问题。
相关的背景知识包括主动学习、知识内化、个人知识体系等这些概念,也包括RAI便签读书法这些包含类似概念的方法 论。
结构形式法,有助于掌握文中的行文逻辑。
比如,《“坚持”,是一种可以被养成的习惯》为一篇说明文,结构为先说明习惯的分类,再介绍习惯养成的三个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最后给出几个相关的小技巧。
比如,《好导师胜过好方法,建立写作的心理表征(二)》为一篇说明文。文章一开头就介绍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和行文的逻辑,即
昨天我们主要讨论了写作中的《刻意练习》初级阶段的一些准备工作,我们简单回顾下:你要去模仿那些爆款,在大量练习前找到自己的定位,通过读书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那么,这些工作做完后,我们需要做些什么?今天讨论的主要话题就是什么是刻意练习、导师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写作的心理表征这三部分。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让读者在阅读前能对行文逻辑有初步的了解,便于形成结构化的认知。由此,可大大提高文章的易读性。
三、关于读书与读书评的关系
根据书中的介绍,二者之间的关系具体可以表现为两种形式:
其一,先读书评后读书。基于书评对书的了解,可帮助我们带着问题去读书,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有助于理解记忆。
其二,先读书后读书评。一般用于检验学习效果,或者二次学习。这个过程中可以思考:自己和别人的体会有何差异?他的行文思路有哪些可以借鉴的地方?如果自己写书评,切入点如何选择?从而提高自己对文章的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
03 原书目录
原书目录如下:
我是雪夜闻笛,drawme的写作平行空间。在阅读与成长的路上,一直与你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