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学习田宏杰老师的《助孩子考试拿高分》。
孩子拿不到高分怎么办?
三个困惑:
1.做很多卷子,但没效果
2.简单的题,考试出错
3.平时出错时,不爱改
有时候,孩子刷了一大堆题,还是拿不到高分怎么办?
而有时候明明刷卷子时,题目会做,可是偏偏考试的时候出错了,类似于“3+2=?”
当孩子做错题,让他改,他反倒说:“这没什么,我都会了,不要改……”
一、大量刷题为何让孩子变笨
很多家长认为大量刷题会考好成绩,这主要是因为“一万小时理论”,说的就是把一件事干上一万遍,你就能把它掌握的最好。比如说弹琴,如果能用一万个小时练习弹琴,就会把琴弹得最好。
一万小时理论说的是这件事反复地、不断地干,就会干得最好。这里,我们会强调勤奋很重要。
就像有人问科比:“你为什么那么厉害?你为什么投篮的命中率那么高?你为什么能够成为最厉害的球员……”
科比说:“你看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我看过,我每天都是凌晨四点去练球,我天天不断地练球,才能够把技术练到最好。”
所以,家长认为只要勤奋,孩子就能够获得很好的成绩。
实际上“一万小时理论”还有一个关键词:有目的!
有目的的、大量的练习才有用。每个练习之后,我们还要复盘:我哪还不会?我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提高?哪个地方做的好?
有目的+大量地练习,就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才可能让孩子变得聪明。
大量刷题会变笨的原因是:
1.无效重复,做了无用功
2.自动化、不思考
3.没法突出重点
卷子上大量重复的题目,有些题目是孩子会的,再做太多,并不利于孩子提高考试成绩。
大量地重复不仅仅浪费了孩子的时间,最严重的是让孩子思维固化,思维的固化是孩子丢分的罪魁祸首。看到题目直接写答案,如果题目略微改变了一下,他不思考,自动化的写出答案……
把大量的时间用在刷题上,孩子就没有足够的时间突出重点。每个孩子的重点不一样,刷大量的题时,有可能孩子不会的点没有刷到,不会的点没有进行巩固、强化练习。
二、如何刻意练习
1.有目的:
a.个性化难点“哪不会”
b.个性化焦点“哪出错”
每做完一件事之后,要花心思问:这个东西,我哪不会?我哪出错了?我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高?这才是集中精力攻破的的焦点。
遇到问题,不可盲目地训:“你怎么还错?写了这么多遍,昨天错,今天你还错?你怎么可以这样?”这样的话说了也没用。
正确地问法:“孩子,这个字总出错,难在哪呢?到底为什么总出错呢?那如果出错了该怎么办呢?”
再针对这个内容练习。
2.大量
问问自己什么是大量?大量就是够,但不会太过量。
a.写单词 3遍不出错
一张单词练习完之后,出错再练,如果整张词单三遍不出错,就够了。如果整张词单,频繁是那几个词出错,针对这几个单词仔细练。再进行听写整张词单,发现三遍不出错。就够了。
背课文,不出错,背三遍就可以了。
b.错题 会做+会讲+会变形
抄到错题本上之后,首先是孩子会做;之后让他讲给你听,为什么这样做?会做也会讲之后,再出一道类似的题目,孩子能把这道题做对,就可以了。
c.卷子 划掉绝对会的
考试前大量刷题时,请孩子把卷子上绝对会的题目划掉,同时作为家长要心里有数:这些题目确实是孩子会做的。
拿到卷子让孩子去分:哪些会,哪些还需要再进步点、再学点。这样做的目的是:不但会做,还知道哪些会、哪些不会。
这样有目的的练习,再加上大量练习,就是刻意练习。
没有目的的大量刷题,是假勤奋,是为了不去动脑筋才做题。
勤奋就是我带着目的去问:我该如何做才能做到最好。
父母陪读也一样,方法没用时,问自己:这个方法没用,我该如何调整才有用?
三、通过训练,“终结”马虎
如果你跟孩子说:“考试别马虎!”
试问:孩子丢的哪个马虎的分,他当时能发现?如果他当时发现自己马虎了,还会丢分吗?
跟孩子讲“认真点”,孩子怎么会不知道认真点?
马虎和认真,都是指向结果,用结果改变过程,怎么可能?
要看孩子到底在哪马虎,精准地找到这个点,然后找方法。
马虎的那些事
1.落题——查题号
让孩子有个检查的机制或者圈圈的机制,把每道做过的题的数字上画圈。会画圈时,孩子就不马虎了。
2.读错题干——标注、批划
例如题目中有“不”,孩子没有读到,做题时就容易出错。
在平常做题时,教孩子读题的时候去标注哪个词是关键词,批划哪些是重点词。题目中,哪几个词是重点问题,把它圈起来。
当孩子会对题干进行标注、圈的时候,题干就不会错了。而且还会在读题时读的明白、理解。
3.算错数——口算练习 注意力练习
口算练习错的多,就要加强练习。
当考试时间不够用时,跟孩子交流:该如何有时间检查?除非可以做的快点!那该怎么做的快呢?是不是要平常练习的时候绷住注意力,看能不能做的又快又好!
孩子一定会非常配合的。还是相当于把问题给到孩子,让他想办法解决。
从错误中找成长点
当孩子出错时,你让他改,他不愿意改;告诉他那个字写的不好,他不想改;题错了,他不承认题错;你给他讲题时,他还耐烦、不想听……
这时,你就要转换对错误的认识和信念。
在孩子心里错误是坏事、还是好事,就决定了他会如何对待这个错误和如何改变这个错误。
如果你的评价对孩子都只是指向结果的,“对了、错了、好、坏”,这种二元对立的评价,孩子就会明白错误是没正确、是坏事。如果没有错误、全都对了,就意味着成功,有错误意味着失败。错误是挡路石、是坏事时,孩子就会讨厌错误,他就会不开心……
此时要想:你平时是怎么评价孩子的?尤其是怎么夸他的!
例如:
当孩子背课文时,没有一个错,你会怎么夸?
“哇,孩子,全对了,你好棒!”这就是指向结果,孩子就会知道全对是好的,那就意味着错了两个字就是坏的。
如果我们的评价指向过程:
当做对的时候,要看他在做的过程中,做了什么,让他这次全对了。
孩子在背课文时,在某个地方反复出错了3次,在第四次时,过了。这时,要问孩子:“前面几次,这个词都卡住了,我看刚才你在开始背这段课文之前,你停了一下,我看你眼睛往上飘,你是不是在想那个词我要注意。果然你这个词就注意了。”
孩子说:“妈妈,你怎么知道?”
你说:“孩子,你就是这么干的对吗?”
孩子说:“对啊!”
你说:“孩子,你真的好有心眼啊!你竟然在背之前看了哪块爱出错,你先想了一遍,你背起来当然就准了呀!”
当你指向过程的时候,孩子会发现:有错不怕啊!我有办法对付它!如果我要做题时发现了错误,我就能改变错误啊!
错误在他心中就变成了好事。如果有错误,我把这个错误改变了,我就又能提高了!
如果一张卷子,全刷对了,没有一个盲点,白刷了!只能让他开心,对于提高没有用。
如果卷子里有错题,“哇!这张卷子里边找到了三个错误。太好了!找到了三个错,解决掉,考试时,这三个错上,就不丢分喽!就会了!”
孩子就会带着激动的心情说:“哇,又发现了一个错误!”孩子会明白,刷题就是为了把错能够刷出来,这就非常重要了!
作为父母,我们不光在语言上说:“有错,改错!很重要!”同时还要在表情上真的喜欢:“哇,这个错被人找到了,好重要!”
在表情和语言上表示对错的欢迎,长期下来,孩子对错就会很欢迎。
如果他对错是欢迎的,那么下次他会主动在不会或者不熟悉的地方,主动要求多练几遍。
面对错误要问3个问题
1.为啥错?
是好奇地问,而不是指责。
2.难在哪?
3.怎么能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