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交互设计关注的是形态,设计的是行为。我们需要想象事物可能如何,而不局限于现有的状态。
交互设计首要目标是满足人的需求和欲望。将目标和需求当成故事 — 逻辑和情感随时间而演变。
· 行为故事:逻辑、数据条目和展示层次,更加人性化的层面。
· 面向目标的设计:设计师专注于人们的目标(人们一开始使用一种产品的原因),以及期望、态度、天资。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Gestalt Theory):人们观察事物,并不是把观察对象当作一组单独特性和属性的加总,而是处在特定环境中的统一整体。
设计交互产品时:把设计目标的需求分解成最小单位列在表中/针对每种需求拿出解决方案/根据周边环境从总体上考虑
· 用户体验关注:行为、形态和内容
· 交互设计的重点是:行为设计。关注行为与形态和内容之间的关联
设计原则:设计实践的广泛思考/如何充分利用具体的用户界面和交互设计属于的规则和提示。
设计模式:交互设计术语,处理具体的用户要求和设计关注点。
设计过程:如何理解和定义用户需求/如何把需求翻译成设计框架/在具体环境中充分应用设计原则和模式
设计互动系统的4+1个步骤:
· 研究目标领域
· 理解用户及其需求
· 定义解决方案框架
· 丰满设计细节
· 验证 — 测试解决方案对用户的效率
第一章 数字产品的设计过程
工业设计师维克多·帕帕奈克(VictorPapanek):“设计是为赋予有意义的秩序,做出有意识或直觉的努力。“
以人为本的设计活动:
· 理解用户的期望、需求、动机和使用情景
· 理解商业、技术及行业的机会、需求和制约
· 以上述知识规划为基础来创造产品,让产品的形式、内容、行为可用、易用,令人满意,无论经济还是技术上均切实可行。
1. 产品行为恶劣的后果
1)数字产品粗鲁无礼
(例:iPhone日历上记录当天有会议,但是没有将该时段除家人外的电话转入语音信箱)
2)数字产品要求人们像计算机一样思考
(例:Word文档对正在编辑的文档重命名,只能关闭文档后或者使用“另存为…”并删除旧文件。)
3)数字产品马虎大意
(打印已保存过的文档后,关闭文档依旧会被问是否需要保存;DropBox的菜单中,删除选项位于下载和重命名两个选项中间,容易让人不小心误删除文件)
4)数字产品要求人来干重活
(在无法沟通的应用程序之间无法复制黏贴)
2. 为何数字产品表现如此糟糕
1) 重点错置(产品管理和开发团队)
2) 无视产品的真实用户(了解能推动产品成功的用户基本需求)
3) 利益冲突(设计与打造用户体验之间的利益冲突)
4) 设计流程缺失(对用户需求进行收集、分析和利用)
3. 规划并设计产品行为
1) 对于数字产品,做规划需要了解使用这些产品的用户如何生活和工作,所设计的产品的行为和形式能够支持和方便用户的这些行为。
2) 有意识的引入设计,标志着现代产品开发三原则的形成:
· 功用性(Capability)
· 可行性(Viability)
· 称许性(Desirability)
3) 行为设计需要了解用户从购买到使用完整过程中与产品的关系。了解用户希望如何使用该产品,以什么样的方式使用产品,以及使用产品的目的是什么。
4) 理解目标导向设计的过程:更好地了解用户目标的本质、产生用户目标的心理模型,用户目标如何成为设计交互行为的关键
4. 识别用户目标
1) 用户界面经常无法满足用户目标:
· 让用户感觉自己很愚蠢
· 导致用户犯大错
· 费很大力气才能有效操作
· 无法带来愉快的体验
2) 目标vs.任务和活动
· 目标不等于任务或活动,目标是对最终情况的预期,任务和活动只是达成一个或者一组目标的中间步骤
· 唐纳德·诺曼(Donald Norman):活动(Activity)由任务构成,任务由动作(Action)组成,动作由操作组成。
· “以活动为中心设计”(Activity-Centered Design ACD):首先要理解和重视活动,理解人们如何适应手头的工具,以及使用工具展开的活动,就能更好地进行工具的设计。
· 目标驱动人们开展活动,理解目标可以帮助设计师理解用户的预期和渴望,反过来又会帮你决定哪些行动的确和设计相关。
3) 设计要满足情境中的目标
· 设计目标依赖于具体的情境 — 用户是谁、在做什么、目标是什么
5. 实现模型和心理模型
· 实现模型:有关极其和程序实际的运作方式,映射技术
· 心理模型:也称概念模型,反映用户的愿景
· 力求完美:呈现模型(设计师模型Represented Model)
(呈现模型越趋近与用户的心理模型,用户就会感觉程序越容易使用和理解。呈现模型越趋近实现模型,用户学习和使用应用软件的能力就越低。)
与用户心理模型相符的用户界面,要远远优越于仅能反映实现模型的界面。
用户界面应该基于用户的心理模型,而不是实现模型。
目标导向的交互设计反映了用户的心理模型。
设计流程把功能的实现转化为直观的、用户想要的产品行为,使其符合人们为实现目标而完成任务的心理预期。
6. 目标导向设计概念
1) 消除隔阂(市场研究结果和最终设计方案之间的隔阂)
· 作为产品定义的设计
a. 发现用户需求、规范产品行为和外观
b. 设计在用户目标、业务需求和技术制约的基础上,提供了真正意义上的产品定义
· 作为研究者的设计
a. 研究和设计有所分离,导致设计过程缺失
b. 设计师强有力的工具之一:同理心(Empathy),能够体会到他人所想的能力。
· 研究与蓝图之间:模型、需求和框架
a. 获得的研究信息应该能帮助确定 产品是什么、能够做什么、以及应当如何满足用户的广泛需求
b. 交互框架:
· 设计过程概述
a. 目标导向的设计所结合的技术:人种学研究、利益相关者访谈、市场研究、详细用户模型、基于场景的设计,以及一组核心的交互设计原则和模式。
b. 交互设计的5个组成部分:理解、抽象、架构、呈现和细节
c. 研究
- 运用人种学实地研究技术(观察和情境访谈),来获取有关产品的真正用户和潜在用户的定性数据:找出一组行为模式,帮助我们对现有或正在开发的产品的使用方式进行分类。这些模式指出了用户使用产品的目标和动机(即用户使用产品希望达到的具体或一般性的结果)
- 考察对手产品(竞品)、对市场研究、技术白皮书和品牌战略的分析
- 产品的利益相关者、开发人员、行业专家和特定领域的技术专家进行访谈
d. 建模
- 将分析实地研究和访谈结果中发现的行为和工作流模式,综合到领域和用户模型中
- 领域模型:信息流和工作流程的图标
- 用户模型(人物模型):详细、混合的用户原型,代表研究阶段找出来的行为、态度、天赋、目标及动机的明确分组。是基于场景的叙述方式中的主角。在“定义框架”阶段迭代式地生成设计概念,提供反馈。在“提炼”阶段设计一致、恰当。在建模阶段,设计师采用多种方法工具来对任务模型综合、区分角色及其优先级,研究不同种类的用户目标,将人物模型映射到一些列行为中,来保证不缺失或重复。
- 帮我们确定哪些任务重要
e. 定义需求
- 采用以场景为基础的设计方法,将满足具体人物模型的目标和需求置于首位,而不是关注抽象的用户任务。
- 分析人物模型的数据和功能性需求(“对象”“动作”“情境”)
- 通过反复提炼的情境场景(Context Scenario)
- 商业目标、所期待的品牌属性和技术限制与人物模型的目标和需求相平衡。
f. 定义框架
- 创建整体的产品概念,为产品的行为、视觉设计,以及物理形态定义基本的框架
- 交互框架定义(Interaction Framework Definition):描述数据和功能性需求后,设计师按照交互原则将其转变为设计元素,然后使用模式和原理组织为设计草图和行为描述,为后续设计细节提供逻辑和高层次的形式结构。
- 交互框架浮现出来后,设计者着手创建视觉框架(“视觉语言策略”)
g. 提炼
- 更关注细节和实现
- 设计师此时需专注于任务一致性,使用关键路径场景(走查,walkthrough)和验证场景,重点在于界面上的更详细的故事板路径。
- “提炼”阶段的产物:设计文档。
h. 支持
- 及时回答开发者提出的问题
- 产品成功的关键是目标,不是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