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節(节),竹约也。”节的本义说的是竹节,引申指具有相等段落的东西。用于指文章,就有了“章节”,用于指时间,则有了“季节”、“节令”、“节气”等义。《列子·汤问》说:“寒暑易节,始一返焉”,这里的“节”是指季节。《史记·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指的是“节气”。
按照气候的变化,把一年的时间平均分成二十四个节次,称为“二十四节气”。这是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二十四节气名》中说:“二十四节气,其全见于《淮南子·天文》篇及《汉书·历志》,三代以上,《尧典》但有二分二至,其余多不经见”。
《尚书•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这是古人根据太阳和星象,观察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二分二至”的记录。
发展到《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已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再到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每隔十五日为一个节气,北斗指向随之发生变化。《淮南子·天文训》、《汉书•律历志》完整地记录了汉代的二十四节气的名号。当时的节气次第,和现在略有不同,如惊蛰在雨水前,谷雨在清明前。后来,才逐渐定型为如今的二十四节气的称呼、顺序,并一直应用于农业生产。
岁时流转,寒来暑往,悠悠千载。儿时翻看《新华字典》,咿呀学语,总记得《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自章黄国学)
对于二十四节气,用英文怎么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这样介绍的:
China—The Twenty-Four Solar Terms, knowledge of time and practices developed in China through observation of the sun’s annual motion
The ancient Chinese divided the sun’s annual circular motion into 24 segments, calling each segment a specific ‘Solar Term’. The criteria for its formulation were developed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of changes of seasons, astronomy and other natural phenomena. The element remains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to farmers for guiding their practices. Some rituals and festivitie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terms, which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community’s cultural identity. Knowledge of the element is transmitted through formal and informal means of education.
中国: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雨水、霜降等“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中国的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一些民间节日习俗也与这些节气相关,成为社区文化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知识在家族和学校中传承。
二十四节气,夏至吃凉面、冬至吃饺子……每个节气都有相应的美食,插画师林Caroline根据每一节气与当令食材绘制了节气美食图。
春季 (Spring)
立春(Start of Spring)
2月3日或4日
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汉族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
雨水(Rain Water )
2月18日或19日
雨水的一个主要习俗是女婿去给岳父岳母送节。送节的礼品则通常是两把藤椅,上面缠着一丈二尺长的红带,这称为“接寿”,祝岳父岳母长命百岁。另外一个典型礼品就是“罐罐肉”:用沙锅炖了猪脚和雪山大豆、海带,再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给岳父岳母送去。这是对辛辛苦苦将女儿养育成人的岳父岳母表示感谢和敬意。
惊蛰(Awakening of Insects)
3月5日或6日
除了“吃虫”,还有惊蛰吃梨的习俗,意寓与害虫别离。
春分(Spring Equinox)
3月20日或21日
“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在广西的一些地区,逢春分时节,村里很多人去采摘春菜。一般将采回的春菜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村民还由此祈福家宅安宁,家人身壮力健。
清明(Clear and Bright)
4月5日前后
清明时节有吃青团的风俗习惯。青团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青团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的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谷雨(Grain Rain)
4月19日或20日
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以祈求健康。
夏季 (Summer)
立夏(Start of Summer)
5月5日或6日
小满(Grain Buds)
5月21日前后
小满寓意是丰收的到来,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渐见饱满,但是还没有成熟,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所以叫“小满”。因此在过去,很多百姓不得不用苦菜来充饥,吃苦菜也就成了小满节气的独特食俗。
芒种(Grainin Ear)
6月5日或6日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夏至(Summer Solstice)
6月21日或22日
小暑(Minor Heat)
7月7日或8日
民间有小暑吃藕的习惯,藕具有清热养血除烦等功效,适合夏天食用。鲜藕以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
大暑(Major Heat)
7月22日或23日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时节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米糟是将米饭拌和白米曲,让它发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划成一块块,加些红糖煮食,可“大补元气”。
秋季 (Autumn)
立秋(Start of Autumn)
8月8日前后
处暑(End of Heat)
8月23日前后
白露(White Dew)
9月7日或8日
资兴兴宁、三都、蓼江一带历来有酿酒习俗。每年白露节一到,家家酿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其酒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称“白露米酒”。白露米酒中的精品是“程酒”,是因取程江水酿制而得名。程酒,古为贡酒,盛名入远。
秋分(Autumn Equinox)
9月23日前后
自古以来蟹即是中国人的美食,隋炀帝以蟹为食品第一,宋元时期流行吃“洗手蟹”,系以盐、酒、橙皮、花椒等调料腌渍而成。明代的漕书为了吃蟹,用锤、刀、钳等三件来对付蟹之硬壳。在晚清,苏州人制作专门用以吃蟹的工具“蟹八件”,“蟹八件”一度成了苏州人嫁女的嫁妆,而鼎盛时期蟹工具竟多达六十四件。
寒露(Cold Dew)
10月8日前后
霜降(Frost's Descent)
10月23日或24日
冬季 (Winter)
立冬(Start of Winter)
11月7日或8日
小雪(Minor Snow)
11月22日或23日
大雪(Major Snow)
12月7日或8日
冬至(Winter Solstice)
12月22日前后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吃饺子成为多数中国人冬至的风俗。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小寒(Minor Cold)
1月5日或6日
大寒(Major Cold)
1月20日前后
民间有大寒节气吃糯米的说法,因为糯米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吃了后会周身发热,起到御寒、养胃、滋补的作用。而糯米制作的食品,最典型的就是八宝饭。糯米蒸熟,拌以糖、猪油、桂花,倒入装有红枣、薏米、莲子、桂圆肉等果料的器具内,蒸熟后再浇上糖卤汁即成。味道甜美,是节日和待客佳品。
(英文介绍部分出自“外研社Unipus”微信公众号ID:unipus,已获得其授权,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图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