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这篇的时候,我正在追2012年的一部经典韩剧《九回时间旅行》。看过的小伙伴知道有多经典,没看过的可以尝试看一看。
这部神剧的逻辑可以归结为两个字:因果。
古希腊哲学家留基波说过:没有什么是可以无端发生的,万物都是有理由的,而且都是必然的。
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是原子论者的创始人,前者有可能是一个传说,后者则可以确定是存在过的哲学家。
原子论者相信万物是由原子构成的。
原子之间存在虚空;
原子不可毁灭;
原子永远是运动的;
原子的数量和种类都是无限的。
原子论者用“机械论”,而不用“目的论”来解释这个世界。
什么是目的论,特别好理解:
面包师为什么做面包?因为人们会饿。
为什么要修建公路?因为我们要开车在上面行驶。
为什么要好好学习?因为要考大学。
……
最浪漫的目的论,被张爱玲写进了小说《倾国倾城》。在小说里,日本攻占香港这件事,在女主角看来,只是为了把男主角困在香港,好让自己搞定这个男人。
用“目的”来解释事情,即“这件事是为什么目的服务的”,就是“目的论”了。
解释完“目的论”,我们来看什么是“机械论”。
因果,即“是什么事前情况决定了这件事情的发生”,就是机械论。
比如,把水加热到100摄氏度,水就会沸腾。这就是因果,是机械论。
而,水为什么存在?是因为人们口渴。这就是目的论。
别小看“目的论”和“机械论”的区别。罗素认为,机械论会引向科学,而目的论不会。
原子论者从机械论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偏向科学的。而之后的科学家,直到文艺复兴之前,都在用“目的论”来思考哲学,没有引向科学,耽误了人类的进步。
所以,罗素对偏向科学方法的原子论者刮目相看。
生活中,每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可以分为“目的论”和“机械论”。
偏向“目的论”的小伙伴,特别有使命感。比如,我爱着女朋友,我要赚好多钱,目的是让他过上好生活。“目的论”往往会让一个人觉得活得有价值、有意义。
但是,“目的论”存在一个悖论。为了好的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吗?比如为了孝顺父母,可以抢银行吗?(我想不到好的答案,大家有什么高见,给我留言吧。)
偏向“机械论”的小伙伴,特别的理想,有步骤感。比如,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会好好学习、努力工作、一步一个台阶的向上爬,结果一定的是成功,最差的也是“大器晚成”。
但是,机械论也有问题,按照步骤走到最后,就一定会实现吗?水,加热到100摄氏度,在正常压强的情况下,一定会沸腾。但是人世间的很多事,要复杂的多,付出不一定就会得到期待中的回报。
你怎么看“机械论”和“目的论”?
PS:终极的“机械论”和“目的论”,推到极致一定需要有个“上帝”,大家有兴趣思考一下吗?
#下期预告#
下一期,咱们接着聊原子论者,聊德谟克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