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之前,所有的决定,都是听父母的安排。很少出去走走看看,也很少有自己对事物的想法,埋头苦读,考个好大学,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所有的价值观。慢慢的,仿佛丧失了独立的思想,变成了对父母的依赖。长大了,却也好像失去了自己。
今天采访到的朋友是小艺。
“高中前的世界太窄。那时候学校80周年庆,受到家乡的邀请,从省文工团来了一个文艺女兵,穿着军绿色的制服在学校的舞台上唱了两首歌,那翠绿笔挺的军装,是多么富有魔力。小小的我站在舞台下仰望良久热泪盈眶。因为她象征着外面的世界,唤醒了我内心里一直有的音乐梦想。我多么渴望长大后像她一样,带着已经实现的歌唱理想,荣归故里。
我把这个小小的梦写在日记里,并且暗地里打听实现的途径。终于在高考前艺术生招生,我迎来了这个机会。可是回家跟父母商量,他们断然拒绝了我。大人的话,听起来永远都是那么有道理。“艺术这种东西,是奢侈品。消耗金额太大并且不一定能成功。只能当作爱好,不能当作事业”。“你学习成绩还可以,再努努力,好好考个一本,将来找个正儿八经的工作没有问题,别整天想这些有的没的”于是面对父母的阻拦和劝告,我只能把这个想法藏在了心里。好好读书。
终于结束了高考,成绩并不理想。但是如果之前去参加了艺术生培训,有了加分,以我的成绩和嗓音天赋,完全能上的了一所重点传媒院校。怪只能怪自己不争气。这次,我想去学文学,读文科。每天沉浸在自己喜欢的浩瀚文字里,也是生命的一种享受吧。可是妈妈说,我的分数不高,更重要的是,学文科工作面窄,没前途。好吧,爸妈吃过的盐比我走过的路都多,我只好忍痛割爱,选了在当时很火热的石油专业。
我人生的前20年,都是在父母的指引中度过。大学毕业选择了读研。到如今,仍旧在不温不火地读着我并不喜欢的专业。那时候选择学艺术的同学,从大学就开始兼职各种课外辅导和艺术培训,如今在学校当正式编制的教师又能靠周末培训收入一大笔外快,日子如日中天。那时候选择学文学的孩子们,恰好赶上了新媒体的大热,他们早早培养起了写文章的能力并靠投稿、编辑和自运营赚钱。只有我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求学。23岁,在别人月薪至少七八千的时候,每月领着父母的救济金和国家的补贴,过得捉襟见肘。”
小艺说到这里流露出一丝遗憾和无奈的笑。我知道她并没有责怪父母,只是责怪自己,如果当初没有盲目地听从依赖于父母,坚持自己的选择,会不会有不同的可能性。
我想劝她放弃鸡肋般的学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但我知道这病没有那么容易。
作为一个典型的乖乖女,我一直都很欣赏那些小时候就很叛逆乖张,敢于反抗父母的孩子。相比胆小懦弱的我们,他们有更加独立的思想性格和非比寻常的勇气。在年轻的时候去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去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只要在不违背道德标准的前提下,他们有比那些乖乖听父母话的我们,有更加精彩丰富的生命体验。
你有没有发现,小时候就特立独行敢于表达自己的孩子,他们在年轻时往往比别人更容易成功。
19岁,在读大学的你想去旅游,父母说“别去了,路又远又花钱,一个人还不安全。”
21岁,想去做兼职,父母说“外面坏人太多,你别被骗了。该安心读书的年纪,去搞什么乱七八糟的生意?”
22岁,你毕业想去大城市打拼,父母说“外面生活压力大,我看你回来安稳考个公务员,在家附近就挺好。”
25岁,你的事业刚刚起步。你想趁着年轻再努努力,父母说“女孩子那么拼干什么,有个知冷知热的小家才最重要”。
30岁,当你回头看,那些曾经你乖乖听话顾虑再三而最终放弃的事情,都有人做了。如今的他们,比你活的精彩滋润一百倍。
从小到大,你永远信奉着“爸妈吃过的盐比我走过的路还多,听他们的总不会太错。”你一步步退缩一步步妥协,你一直在为家人考虑在听信别人,什么时候才能活成你自己?
一辈子太短,走出来才渐渐发现自己的落后和短浅。当我们终于看到了新世界的大门,你的同龄人已经远远超越了你几条街。而你,还在踟蹰,还在观望。
父母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他们并没有错。可是他们仍然保留着六七十年代的观念,固守着贫困年代的生活方式和旧习。不肯为了获得一份好心情花钱出去散心,不肯为了一份别致的情调换了家里用了5年的老式桌布,也不肯为了更精彩的可能去在稳固的生活里冒一次险。
如果永远按照父母期待的样子而活,那他们现在的样子,就是我们50岁之后的样子。
我很庆幸,我有一对开明的父母,支持我做的任何决定,并鼓励我去坚持自己的爱好。
爸爸说“小兔崽子,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我说爸爸,这一次,我只吃自己的盐走自己的路,活成自己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