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中,肯定或多或少都会经历“失望”这种情绪。对于失望情绪的处理,也因人而异,各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有些人可能一蹶不振;有些人可能更加勤奋和努力;有些人从此长期颓废,一事无成;有些人可能经过短暂调整重新出发,达成目标;对于你来说,你属于哪一种呢?
01
失望是种什么情绪
失望是指丧失信心,希望没能实现,表示一种心理期待的落空。
在《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最有效的22个情绪管理定律》这本书里,作者奇普.康利是这样来定义失望的,即失望=期望-现实。
亚伯拉罕.林肯一生经历过各种形式的失望打击,其中许多影响了他的生活和事业,但是他从这些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这些经历又帮助他成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和善于体恤他人的人,他曾经写道:“我对于失望太习以为常了,所以不会懊恼。”他似乎把失望当作了自己勤奋和自律的教训。
英国讽刺作家兼诗人亚历山大.波普曾写道:“无所期望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永远不会失望。”林肯这种放低自己的期望,继续去追求自己的抱负、梦想和目标的心态,正是波普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义。
02
失望与遗憾、挫折的联系与区别
奇普.康利认为“失望”和“遗憾”住在同栋楼里,只是比遗憾低一层,感到遗憾是指你所作的导致了不理想的选择,你的责任或角色造成了问题、损失或悲剧;感到失望意味着你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当你仍然觉得你可以影响结果的时候,你就会有体验到“挫折”的情绪。
当我们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我们通常在进入到失望的大陆前,先在挫折的小岛上再待些时间。当你感到受挫折时,那就就把这个能量转变为你需要的决心,因为挫折可以作为带来列好结果的短暂桥梁,我们千万不能让自己过早地坠入失望的心境。
但是如果结局已定,你仍感到挫折,那就要把炙热的情绪转换为失望,因为那种挫折的情绪很快会消失。
如果你正经历失望,那就赶快抚慰自己的伤口,继续前进吧。一定要记住:一个情绪的价值与它要达到的目标有关。挫折推动你前进,失望却使你退却。
03
等待结果时抑制你的期望
在“失望=期望-现实”这个等式中,作者认为有两种方式可以减少你潜在的失望,要么你降低自己的期望,要么你改变现实(至少是你的现实感)。期望和失望是反比关系,前者越高,后者增长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即你期望越高,潜在的失望也会越高。
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在他的著作《选择的悖论》中认为:“我们在控制自己的期望上多下功夫,要比做任何其他事情更能影响我们生活的品质。”可见期望的高低对于我们现实生活品质的影响有多大。
我们如果要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就需要抑制我们的日常期望,作者认为抑制期望的关键是要掌握好时机,如果过迟地去做,失望早就产生了,根本达不到目的;如果过早地去做,即当你冒险创造出自我实现的预言时,若消极地影响自己的表现,会让自己提前出局,那就真的创造出了自己所预期的失望。
何时去抑制主要与放弃自己不能掌控的事情和知道自己何时不再有能力去影响结果有关。
在最初试图改变某些事情的结果时保持乐观,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旦力有不逮就调低期望来振作精神,以对抗潜在的负面结果。这就是作者认为的有效应对失望的第一种方法。
04
重新定义现实
为了说明现实的认识重构重要性,作者引用了社会科学家亚利克斯.米克洛斯在研究人们对经历的感知质量过程中所提到的观点,米克洛斯认为:“人们是根据“三个差距”来建立对于满足感的感知水平的”,三大差距是指:
1、你拥有的和你想要的之间的差距。例如:你想要美丽的绿草坪。
2、你拥有的和你认为其他人拥有的之间的差距。例如:你觉得邻居家的草坪上草更绿。
3、你现在拥有的和你曾经拥有的最好经历的之间的差距。例如:你不喜欢现在的草坪,你还是想念以前的。
在这里,作者还特别地另外补充了一个差距,即:
4、你拥有的和你觉得你应得的之间的差距。例如:你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地在养护草坪了。
这些差距所反映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现代社会倾向于以“快乐跑步机”的方式生活。即我们适应快乐和我们的处境,一旦习惯了,就开始从生活中期望得到更多。就是这种期望的提升和对已拥有的满意度的下降,导致了米克洛斯模型里更大的差距。相比其它,我们也降低了对现实的定义。
“永远不要把你的内在(期望)和其他人的外在(现实)作比较”,这句谚语告诉我们:我们从来不会真正知道邻居或者其他人的境况,我们只能做出一些导致我们感觉不如人的设想。
在这里,稀释现实的重要性是应对失望的又一方法。我们应认识到我们并不一定要抑制我们的期望,而是要抑制让我们在事与愿违时感到极度失望的“理所应得”的态度;当我们愿意做出调整来接受事实时,当我们停止对生活应该怎样的妄想时,改变就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