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到了,让我思考我最该感谢三个人,他们都是我的妈妈,--我的生母、养母和婆婆。
生母
十五岁之前,生母在我的生命里扮演的是可有可无的角色--很少交流、很少相处,除了喊妈再也记不起与她相关的别的事情。而且,那时候心里是隐隐作痛的。作为家里的第二个闺女,生在严控计划生育的八十年代后期,他们为了再要一个男孩决定将我送给姑姑抚养。我没有在他们面前提起过心中的悲伤,可并不代表我没有。
十五岁那一年,生父在外地打工时意外身亡,同一年姐姐出嫁,家里就剩下生母和比我小两岁的弟弟。就是这样,相处的日子多起来,在一起的时候也不得不找话题聊天。特别是上大学之后,一两个月总要去家里探望一次或者两次,想着母亲的孤独,我该去看看她,也只是应该。
心结的打开是在结婚前后。生母是信奉基督教,虽然没有很高的学历,不断学习让她比同年龄段的母亲更开明,我们聊天的话题也多起来,甚至会聊到生我时的危险以及当时把我送人的无奈,还有,对我的亏欠。
到我有了孩子,回想自己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生下女儿,对她关怀备至,想到生母,她当年看到我出生也是一样的心中欢喜,特殊的年代,无奈的选择,我心中逐渐释怀。
妈妈,祝你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养母
少年不知愁滋味,十岁之前我为自己有两个爸爸妈妈感到骄傲,因为他们四个人都疼我,我感觉自己拥有双倍的爱。可是,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困惑渐渐多了起来,因为是因为我懂得越多,对生母的教导更多地持怀疑态度,就这样,矛盾也渐渐多了起来。
她爱我,我不怀疑,但是我会抱怨,为什么她不用我喜欢的方式来爱我。实际上我对这个妈妈的要求太高了,我读的书越来越多,懂的道理也越来越多,可是养母还是那个没有上过几天学、字也认不了几个而且越来越老。就是因为我以为的“她不理解我”,我变得不爱回家了,高中大学都是这样,交流更是越来越少,“跟你说也不懂”、“你怎么就是不明白呢”等等这些言语成了我的口头禅。
理解养母也是从结婚后来有孩子慢慢开始的。我和养母的争吵不断,意见也时常不和,但是坐下来细细地想,我最像她,说话的方式、言谈举止、性格都像,我们一起并排走,村里人看到了都会说上一句“一看就是娘儿俩”。但是,我们之间的矛盾在我以为自己懂得很多到我将近三十岁之前一直都很深。
因为我做的很多事养母都持不同意见,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采取的策略都是隐瞒,做了再说,“东窗事发”之后,挨批、反抗,一直都是这样的相处模式。应该是从去年开始,真心觉得这样不行,两个人都累。我就改变了策略,在做决定之前坦白,但是追加一句我已经决定这么做了,而且已经向清楚,您反对也没有用。最开始养母肯定有不满,免不了啰嗦,一遍一遍埋怨我,每当这个时候我也不反驳,就是听着,几个回合下来,她也不说我什么了。渐渐地,相处竟然融洽起来,相处了三十年的母女,终于可以心平气和地聊天,讨论未来。
养育之恩大过天。妈妈,祝你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婆婆
世界上,有那么一个女人,没有生过我也没有养过我,但却是我幸福一生的保障--这个人就是婆婆,因为她生养了和我彼此深爱的那个男人。
婆婆勤劳朴实,性格温和,勤谨节约,在家里总是忙里忙外的。虽然我们相处的日子并不多,但是很快就相熟起来,即使老公在外地工作不在家,我也特别愿意回去,看看家里的二老,虽然没有为他们做什么,常回家看看是做到了。为此,养母还“吃醋”了,打电话说我电话也不打了,家也不回了,把那边家都忘了吧,还说我结婚了就是不一样了。虽然是玩笑话,却也是事实,但是,我知道她不回怪罪我的,娘家我也会经常回的。
又多了一个人疼我,真好。妈妈,祝你节日快乐,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