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从叔父的一本《古文观止》开始阅读,加上一些基本作文范例之类的书,这些就构成了基本我的阅读启蒙。
初中阶段,那时候没有图书馆的概念,有的只有一个个街道上的小旧书摊,一个个散发着陈旧的纸张味道的书店。那些书本可租可买,但是对于我而言,大概只能承担租的费用。
大概从那时起,我的阅读时光就是从一顿顿中晚餐中省出来的。
因为离家也还算比较远,所以从初中开始就住校,在学校里的生活,主要的开销就是吃饭和买一些杂物,饭票是自己背米去学校食堂兑换的,菜票用钱兑换,那时候家庭大概也还算是比较宽裕,每个星期我会有大概25元左右的生活费,如果碰上要买练习本什么的,会涨到30元。
而食堂的饭菜不算很贵,一份青菜大概是五毛钱,一份土豆烧鸡骨架大概是一元钱,每个星期还会从家里带一些腌制的菜品用玻璃瓶装好带到学校去。
看书原本属于计划之外的事情,如果要看书,就必须从餐费里面打主意。
所以中晚餐除非有特别难见的菜,一般都是两份素菜或者奢侈一点的一荤一素。
总之要腾留出来大概五到六块钱作为早期的租书费用,后来和书店老板熟络了以后,押金也可以在窘迫的时候不给。
从学校出门走过一座桥到达和学校一河之隔的对岸,就是相对而言比较繁华的城镇街道,再走过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小石桥,就能看见桥旁一间颇大的书店。
书店里面大概有三到四个书架,大部分都是武侠系列的旧书。书店老板在门口支了一张桌子,桌子旁边还有一个较高的架子,上面放了很多的杂志,有些封面都已经卷了起来,显露出了泛黄的历史感。
整个屋子总是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偶尔从屋顶的瓦缝隙投射出来的一丝丝光线,照在书架上,浮起一层灰蒙蒙的尘埃。
书店照例没有什么人在,因为这家书店主要是以租书为主要业务,所以很多人都是有着明确目标,偶尔有人在老板那里把书还了,然后又直接找到自己想要租的书,登记完就立刻走。
那时候的武侠已经是金庸、古龙的天下了,但是他们的书很抢手,往往不是被人借走就是被人直接买走,所以很难看到他们的书籍,倒是很多标注为作者为“金庸著”“苦龙”之类的武侠小说混迹期间,也算是蹭了一回热点。
书店之所以更多的是系列武侠小说,主要是为了租书业务的便利。租书需要先提交押金,大概是五元以上,然后2天5毛/本,系列图书对于老板而言,系列图书就意味着有更多的租金入账,很多人一般来租都是两本左右在一天的时间内看完,武侠又是属于快速阅读的类别,回收率也高。
而对于我们这些学生党而言,因为看武侠属于被禁止之列,只能是偷偷得去看,看的速度自然就不会很快,两天一本已经是冒着很大的风险。但是如果拖延的时间很长,那租金自然就会高,所以,为了能够有效的降低租金,只能是提高阅读的效率、延长阅读的时间,所以就会出现在被窝里打手电筒看书,在课堂上放在课本后面看。
最为大胆的一次是身为物理课代表的我仗着自己备受老师的关照,在物理课上看书,当时我的座位是第一排讲台下,我把书竖了起来,后面放着一本租来的书,一边注视着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边却在偷偷的看书,结果可想而知,沉浸在书中武侠的世界里的我一恍神,没有留意到老师已经走下了讲台,只见一只大手就从课本上方伸了过来,把武侠书抽走了。
我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老师的批评,而是我的押金和租金。因为书本被老师收走,没办法还给书店,自然押金也就要不回来了,而那可能是我小半个星期的伙食费。
为了追回我从吃饭钱省出来的押金,书被收走之后几乎都在琢磨如何把书拿回来,那时候我们进老师办公室是非常严肃的一件事情,一般来说只有被老师叫去训话或者送作业才有可能进老师办公室。
所以,从被收走书之后的每一节下课我都会溜达到物理老师办公室外面,看一看是不是能碰到他,然后看怎么解释一下,甚至想着也许他批评我一顿,然后就把书还给我了。
天不遂人愿,物理老师一直都没有出现。等到中午吃饭的时候,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前往老师办公室,发现老师还是没有在,但是办公室门是开着的,在要收回押金的巨大动力之下,我假装送作业走进了老师办公室,然后看到我的那本书正躺在物理老师的教案上,然后给老师留下了一个纸条,匆忙把书拿走了,也不管后果会如何。
幸好物理老师后来好像淡忘了这件事。这件也算是为了看书所做的最为轰烈的一件事了。平安的追回了我的押金,也就有惊无险继续着我的租书时光。
再到后来,宿舍里面请来了一个老头做宿管,估计是知道了学生的业余爱好,自己偷偷的开设了一个小型的租书店,我们就不需要每天外出,看书更便捷了,而耗费在了看书上的费用也自然水涨船高。
所以到了后期,午餐和早餐基本上都是靠着豆腐乳和从家里带的腌菜度日了。
高中的时候,去了镇上,住宿,一个月回家一次,生活费比之前更为宽裕,但是也依然需要用挤压餐费的方法来看书。不知道是不是租书利润少还是别的原因,代替租书点的是一个个的小书摊,只卖不租,而且因为住宿,外出更不方便了,所以,租书也少了,但是,生活费还是被书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因为要买书。
曾经从地摊上购买了一本余秋雨的《秋雨散文》,花费了十元,后来发现满篇的错别字,看的异常吃力,但是因为花了自己的生活费是买的,异常珍惜,也就一个字一个字的纠正,看完了满本。
因为看了一篇文章介绍王小波,说这个人是多么的厉害,所以直接翘课到镇上,买了一套王小波的《时代三部曲》,具体金额不记得了,但是应该是正版,所以费用应该不低,其实不怎么能看的懂,但是同样是因为那几个星期几乎都是举债度日。
再到后来,高中因为学业的加重,更多的费用可能都在买各种辅导书上,最后还用自己的生活费买书的时候可能是高考前两年迷上了《南方周末》,所以坚持每期都买,偶尔也顺带着买《21世纪经济报道》。
最后高考结束,床底下塞满了这些报纸,结算的费用远高于卖参考书和课本的钱。买这些东西一方面是因为当时高考的时政需要了解,另外一方面,也是喜欢这些报纸的深度。
再到后来,读了大学,一年回去一次,生活费都是每几个月打卡上,同时国家还有补贴,自己也偶尔在外面兼职,所以,自己的生活费方面也不像以前那样拮据,也能自由支配,但是因为大学有图书馆,自己买的书也就慢慢的少了。
局限于当时的条件,在阅读上确实有点狭小,现在和很多的老同事聊天,才知道他们当时不能说博览群书,但至少在阅读上是我直到现在也望尘莫及的。他们有些便利的条件,所以阅读对他们来说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但是我仍然感激我那一段节衣缩食所赚取的读书时光,尽管所读书目几乎淡忘殆尽,但是,他让我从小的时候就学会了以一种不通的方式来看待身边的人早已熟悉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