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来谈一谈芯片设计公司的ERP建设。
其实好多问题对于大公司根本不是问题,他们有专业团队,严谨的流程,大家都自觉遵守规则。小公司则不然了,创始人多数是技术出身,要操心的事一大把,不可能亲自扑到ERP建设中去。可能那时公司还比较小,没有特专业的人把这项工作做深做细。所以会出现很多看上去很低级的问题,但这些低级问题仍在许多企业重复发生。
编码问题
一般企业在规模还不是很大的时候,虽然希望达到基本的存货收发存产供销成本功能,但也不希望太过复杂增加自己的管理成本。但是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发现需要分析的信息越来越多,如果一开始设计的时候没有把这些信息需求考虑进去,管理起来就会因为信息不准确信息缺失难以实现管理目标。
以我们产品的编码为例。一个新产品留片以后可能会经历数此修改,那么修改的版本要不要体现在产品编号中呢?有人认为客户拿到的产品都是一个名称,如果把版本变动体现到产品编码中去,那岂不是很麻烦,让客户误解换了个产品,所以干脆就不要体现了。这样就有可能不同版本的产品同时存在,但是他的编码是一样的,那么负责发货的同事就需要通过其他信息加以区别,比如批次啦日期码啦,而且ERP不会告诉你这个批次可以卖那个批次不可以卖,你还必须拿个小本本把这些信息的含义记上,每次发货都拿出来看看。
再举个例子,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封测厂封测,即使是同一个产品,不同封测厂出来的品质有略微差别成本也有些不同,但是在系统中用同一个产品编号,确实无法区分成本和供应商这些明细。如果我们一定要分清楚,那又要记很多辅助的小本本。
这两个小例子说明如果你今后要对什么样的信息进行区分管理,那就要有相应的字段进行区分。道理真的很简单,但实际做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纠结是不是一定要做得那么细致呢?
我曾经看过美国的一个针对设计公司的软件Tensoft,在这个软件中为了区分不同厂商出来的产品,他的存货编码的定义细分到各环节的加工商,也就是说不同加工商出来的即使是同一个产品,它们在系统中的存货编码也是不同的,这样不管是成本管理还是数量管理都是最为精确的。想一想哦,加工工序不止一道哦,同一道工序不止一个加工商哦,存货编码数量几何级增长。当然这对维护的要求是很高的,如果数据输入端都是乱七八糟的,那垃圾进去一定是垃圾出来。如果觉得这实在太麻烦,想发挥中国人差不多的特性,不要那么细了,那就一定是空屁进去空屁出来,等到哪一天想分分清楚了,又是手工做,信息系统完全帮不上忙。
我的体会是基础数据做得越细,越为以后的深入分析提供了可能性。一开始可以预留很多字段,我们可以暂时不用,一旦觉得要区分了就可以把这些字段利用起来。再说ERP系统存货代码是个很奇妙的东西,一旦设好,发生过数据,你就很难对某些基础设置做修改。所以总体还是有些前瞻性设计会比较好。
先有纸还是先有机
一般在上系统前我们都依赖纸质单据,幸好现在有Excel表格,所以基本上是纸质单据加上Excel统计。那么在上系统之后我们应该怎么把这些纸质单据的数据弄到系统中去呢?
很多小企业还是出于对传统做法的依赖和习惯,先做好一遍纸质和Excel统计,然后再把它弄到系统中去。这样系统就变成了另一个Excel统计工具,用起来还没有Excel方便,系统设置往往有这个那个的限定,所以使用者会不自觉地拖延从纸质到系统的处理时间。理由各种各样的啦:什么要信息批处理啦;系统做起来比较慢,老板要看数据,所以就先弄Excel报表,后面再慢慢做系统;用系统做经常要出错,也不能随便更正,所以还是手工比较可靠。
大家别笑!特别是业内正在创业的工程师们别笑!这种情况在中小企业依然存在的,还挺有扎根土壤的。到时候你这个博士生硕士生去跟基层操作人员解释解释啊,绝对让你秀才遇到兵的感叹!
怎么破?人的层面当然要用好老板的权威啰。技术层面,输入输出端先任抓一头。比如所有的订单都要系统打出,那他们就必须把数据先输入系统,再由系统生成相关订单。或者老板指定某报告一定要从系统中输出,或基于系统输出的数据再作格式美化,那他们也不得不把前端的数据输入先做好。
我举的例子真的都挺小儿科的吧!我也觉得不太上台面!即使我们马上要步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还有许多企业要为人工的智能操心。这些小问题不解决,就像个蚊子始终在你耳边嗡嗡嗡,令人烦恼。我的总结全当抛砖引玉,有所帮助那是最好,如对你已不是问题,那真是可喜可贺,说明贵司已进入更高境界修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