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虽有,却无路可循,我们称之为路的,无非是踌躇
2017年07月29日 天气 多云
心好累 不想干
工作一段时间后,都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对前途无望","工作热情消失","感到自己的工作没有意义"之类的想法,原因无外乎:工作负荷过大,加班身心俱疲;薪酬不尽如人意,干啥都提不起劲来;个人兴趣转移,相对剥夺感增加等等……
兴趣是从事某项工作的原动力,一旦星期发生转移,个体对原本工作的积极性就会降低,任何由非兴趣带来的任务或工作都可能遭到来自主观上的排斥。在这种情况下,无法避免的非兴趣工作显然无法带来愉快的体验。
相对剥夺感也可能导致工作满意度的降低,带来工作倦怠感。相对剥夺感可能是情感上的,也可能是收入上的。情感上的相对剥夺,比如上司对与自己能力相当,不如自己的同事却被格外器重,都会给个体带来情感上的挫败感,工作积极性将因此受到影响。而收入上的相对剥夺感通常是同类职业间的相互比较产生的结果。
不工作的人生 就是理想的生活吗
“一年总有那么300多天不想上班”,我们每个人都幻想过一夜暴富,再不工作,可是不上班的自由职业者,就能过上理想生活吗?正如“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其实看过世界的一角之后,还是勤勤恳恳回来工作,休假,裸辞,有时候也是我们逃避职业倦怠的一种方法,可是逃避之后呢,似乎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所谓自由职业,自由不等于荒废,只是不在外力作用下工作,而是由自己做主,需要高度自律以及独立人格,清楚知道要什么,然后只顾向前。
一个人之所以不同于庸才 就在于其审慎而深入思考的能力
我们为什么工作,为了薪酬,为了生计,最简单直接的回答,因为一位工业革命之父亚当·斯密认为,人类天性是懒惰的,除非你让他感到有价值,他才会努力做,于是通过激励,即给予报酬,仿佛是我们工作的唯一意义所在,科学技术总在日新月异的提高,智能手机,电商运营的出现,划时代的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如果只是日复一日机械的工作,像是流水线打造的模具一般千篇一律,随之而来的就是无穷无尽的麻木和倦怠。
有意思的事,不先进的科学技术屡遭淘汰,而可能“错误”的思想却可能经久不衰,不论多么的与众不同,离经叛道,只要有人认为是”对的”,它就会一直一直存在,并且相应的创造一种与之相符合的制度,所以我们创造出一个工业制度,以“工作=薪酬”这种错误的思想为前提,做最简单流水线工作的人,不需要从工作中获得任何自我认同满足,然后制度的缔造者,变成了制度的服从者。
比起被掏空的身体 更可怕的是被掏空的思想
没有思想的忙碌让我们看上去充实,却无尽的倦怠空虚,让我们认知下滑甚至精神受损,只有当我们有了更宽阔的视野,觉察到更多,接触各种不同的选择,再配合充满可能性的思维,我们便可以持续有意识地投入当下的一切,更多的尝试,以及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