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很短的时间看完了全书,因为之前也看过东野的白夜行嫌疑人等,所以我是知道书中到最后必定会有推理的惊喜给读者,不能说是惊喜,应该是剧情的跌宕起伏,因为比起这种杀人事件来说,真的不是一件什么值得高兴的事情。
看完全书,仅仅是以 恶意 两个字来概括这两三百页的文字,我觉得太简单,而且不够有说服力。而且剧情反转,到最后作为一个读者来说,我觉得作者有点烂尾的嫌弃,说到后面我都看累了,这个故事实在真的有点长啊...有一种终于讲完了的赶脚,说这样的话真的怕被打(手动再见..)
摘抄:青少年时期,你之所以讨厌日高,理由之一恐怕是你母亲不自觉流露的那份轻蔑,我想这有必要澄清一下。
在你心里的一个人,你比他/她自己还了解他/她,会不会有这样一个人,他的性格人品都很好,做人都很好,对你也很好,方方面面说明他是一个正常的人,就像小说里面的日高邦彦,但是你却就是对这个人喜欢不起来,从来都是看着就是不爽,他越好,你越不爽,怎么写着写着有种嫉妒的发疯的嫌疑???嫉妒在前,然后产生的恶意??不是很流行 羡慕嫉妒恨吗?这个是一个发展过程,是一个故事...真是感觉来自这个世界深深的恶意。我们其实容易宽恕别人的错误,却很难原谅别人的正确,其实大概说的就是这样一种恶意吧。
但是作者花这么多功夫去剖析恶意这个心理,想必并不是只想撕开心灵的伤口吧,就像主人公野野口老师,校园暴力事件是他不想再提及的伤痛,而近期想写出这本《禁猎地》的日高邦彦翻出的校园暴力时间的老照片触及了野的伤口,成了整个案件的导火索。而滕尾一再想帮《禁猎地》的主人公,也就是她的哥哥讨一个名誉的说法,而日高却一直为野野口保守了秘密。但野的心理并不这么想,为什么好人都给日高做了,这种来路不清的恶意,虽然日高一直是正面形象,但正是这种越正面,越让野野口觉得火大,越想诋毁他的人格,写的我也好累(笑哭笑哭...) 其实,真的是在一个的选择上面,如果你选择做一个好人的话,如果你坚持内心的原则的话,真的都是在一念之间。看山是山,中间很多年过去了...看山还是山。
写在最后,如果送一整套的东野给别人,相比一下子看这么多东野的作品,我觉得这个人心理肯定不好受,因为每本都是对 心灵很深层次的剖析,看完剧情倒倒是跌宕起伏,但是阐述的思想真的就看你自己体会了(尴尬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