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钢琴,我这个陪练妈妈也不闲着,甚至可以说比他还累。因为我要比他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更好地指导和帮助他呀。前几天跟他的钢琴老师讨论这个琴童资质、因材施教的问题,于是就论及一些学琴进度安排、教材调整的问题。最后讨论,是没有太多新意的结论。于是就找来很多国内外教学的例子来看,暂且作一个备注以备后用。有位在俄罗斯从事钢琴教学多年的卞教授写下了她多年的思考结论,结论如下。
必须纠正“务实”问题
只求结果,不讲本质差距大
与俄罗斯学生相比,中国学生在演奏的曲目量、综合素养和专业精神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其中最主要的是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不够,而这一点对于大学生来讲尤为重要。卞教授说她的第一届学生是从附中上来的,开学还没有见面就先给她打电话让她布置作业。“学生真的很可爱,但是都大学生了还让老师布置作业,这在俄罗斯的音乐学院是无法想象的,他们的学生都是自己拿着想弹的作品找老师上课,因为在附中时他们已经学会了基本的演奏规则并积累了一定的曲目,知道上钢琴演奏专业课所应该的方式和方法。”
这种被动的、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教与学”方式,或者考什么学什么(比如音乐考级)的思想,反映了大多数中国人在思维上的问题,说的好听一点叫“务实”,而从另一面来说,实际上是只求得表面结果,而不求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中国的教育要改革,必须从观念上、思维上纠正这个问题。
学生为什么学习?每个人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答案。学生可能说:是父母让学的,为了能拿到级别证书;也有人说,是为了将来能有饭吃或能找个工作。卞教授认为,音乐是人类精神的象征,是人的灵魂和心灵的住所。一个真正热爱音乐的人,当他把音乐当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时,才会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最终达到一个应有的高度。
例如俄罗斯著名钢琴家索科洛夫,16岁参加柴可夫斯基比赛获得第一名,之后还一直在进步,被公认为目前世界顶端的前五位钢琴家之一。他每年弹一套新作品,但只弹自己能感受到的音乐。在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时,卞萌与他就学习问题有过交流,他说:“钢琴家要24小时都思考音乐,要有独立自学的能力,学会自己做自己的老师。”
中国钢琴教育基本只在技能展开
内在创造性还很欠缺
有业界人士指出,中国的钢琴教育基本上是在“技能”方面的展开,出了一批弹奏能手,拥有灵活无比永不知疲倦的“钢铁指头”,但音乐停留在外在模仿阶段,内在创造性方面还很欠缺。卞萌认为,可以拥有技能,但技能并不代表艺术。就象一个人赚了很多钱,但钱并不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
现在的学生都很聪明,而且能够考上专业音乐院校也都具有相当的技术基础。到了大学以后,更需要端正学习态度、保持头脑清晰并增加全面的人文修养。学生练琴时要多分析多思考,很多时候“功夫在诗外”。她主张学生有机会要走出国门,出去看看,接触不同的文化,尤其要到欧洲的文化环境中熏陶熏陶。“有了比较,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
另外,她认为表演专业学生要调整思路,对于必修的音乐基础理论课要活学活用,比如和声、曲式、音乐史等科目,不能考完试就完了,应该学会把这些知识串起来,合理地应用到自己的舞台演奏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