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无数的微信公众号都在蹭《东京女子图鉴》的热点,我之前也转发了一篇自媒体大号商务范的《八线城市白领东京奋斗史(北上广也躺枪)》,当时有朋友评论:这些公众号就会蹭热点,电视剧里面的剧情丰富多了,只会贴标签的人还是看国产网红电视剧吧。
周末抽空一口气看完了,总共11集,不到4个小时就看完了。我忍不住再次吐槽国产电视剧了,抠像、替身、不背台词、剧情拖沓、台词无脑而雷人的国产电视剧的编剧们,你们看完这部日剧后,好意思花那么多钱拍那么多垃圾污染那么多中国青少年吗!?
《东京女子图鉴》是继《半泽直树》后近几年看的第二部日剧,强烈推荐这片。整部剧内涵太强大了,对于喜欢旅游的,是一部东京旅游视频指南;对于日本美食爱好者,是一套日本深夜食堂;对于喜欢日式装扮的,是一本日系穿衣宝典;对于段子手,这部剧的台词满满的金句,我觉得公众大号视觉志的《七言》栏目可以拿去用一年;对于心理咨询师,是一部洞悉人性的人生奥义书;对于情感困惑迷茫的人,是一本人生幸福指导书!全剧不足4小时,各人各取所需,不虚这4个小时的追剧时光!
1
大半年没在A站看过电影了,一般A站和B站看电影的时都会关掉弹幕。一来弹幕大多没营养,二来满屏的弹幕影响画面观赏性。但看《东京女子图鉴》第六集的时候,我决定开着弹幕看。
这部剧槽点太多,很多剧情非常容易导致观剧的人共识破裂,弹幕内容能看到大家对剧中一些热点话题的争论,其实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相通议题的观点在网上的投射,看剧和剧中的弹幕也是洞悉社会的一种客观途径。
回过头看,这部剧正确的观看方式就应该是打开弹幕看看,可以获得三重叠加的人生体验:剧中人物经历的体验、观看弹幕的体验、个人观剧的代入体验。
(1)剧中人物经历的体验
个人觉得故事中有两条线串起来这部剧,分别是地点位移和情感转移,当然这两条线又全部可以溯源到个人奋斗和追求这条线上来。
地点位移:女主角凌从23岁刚到东京时租住在三轩茶屋,28岁搬到惠比寿,31岁搬到银座,37岁搬到代代木上原。每一次搬家,都意味着女主角工作生活上一个台阶,能够承受更高的代价,享受更好的生活。
情感转移:女主角刚到东京跟初恋小男友直树热恋,后来厌弃这种安稳的小日子转投高富帅怀抱,被高富帅劈腿后成为和服店老板的情人,33岁时迫于压力下嫁长相丑陋的39岁男子,离婚后移情小鲜肉,被小鲜肉劈腿后40岁又与第一份工作时认识的的同事共同生活。
无论是女主角居住地点转移还是情感转移,都是源于她内心对更好生活品质的向往,凭自己自身努力奋斗,也有时借助外力,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提升与生活改善。尽管最终的结局,在每个人看来不一样,有人觉得不堪不值当,有人觉得这就是应得的。
(2)观看弹幕的体验
看弹幕,就是看网友开脑洞,你看完所有的弹幕,会发现女主每次换造型后,网友就说她像哪个明星,说明日本化妆和造型艺术高超,女主把中国主流女明星撞脸了小半圈。
其中有一段,女主凌做了和服店老板的情人,有网友们留言“奶茶妹和刘强东的既视感”、“全世界只有强东哥认为奶茶妹是喜欢他的”...也是服了网友,看个日剧,强东哥和奶茶都能躺枪。
其实,剧中每一个情感冲突点,网友们的弹幕就会分化,如剧中说日本人30岁就是一个分界点,就必须结婚;聚会时生活圈子不同聊不到一块;是不是一定要生小孩;女主的恋情是不是存在较大的道德问题;剧中生活在东京不同区域的人存在的鄙视链。弹幕往往会引到中国当下现实和社会氛围,然后给人强烈的代入感。
(3)个人观剧的代入体验
这部剧最牛逼的地方就是:你回想一下,把剧中一些人的名字替换成北京朋友圈的一些人的名字,虽然不一定能凑成整个剧中的阵容,但是很多人物都能在朋友中找到原型!?
国内的电视剧因为脑残编剧的原因,拍的剧情基本都跟生活无关,台词分分钟让人觉得哭笑不得。《东京女子图鉴》的台词很多似乎就是你听朋友讲过的故事,或者和朋友私密聊天时的内容。
看剧时,觉得那些台词很多就是自己的内心话,或者朋友讲过的刺耳的话、拳拳告诫的话,就是完全的生活场景再现。只是说所有的桥段全部加到女主一个人身上,显得女主的经历过于丰富和悲惨了一点。但是看看那先后出场的男配角,几乎就是这个时代男性的群像。所以GQ出了一篇文章《北京男子图鉴》,我觉得是很好的呼应了这部电视剧。
女主初到东京租房会让一些观众想到初来乍到北京的情景?从女主参加的各种单身联谊,会想到北京每周末的形形色色的相亲活动?女主33岁迫切嫁人,一个星期见2个3个月见了30个相亲对象,是身边的北上广大龄男女青年的真实经历......剧中类似的情境,不胜枚举。
2
剧中最后一集有一句台词“小小的幸福,那时觉得这样的幸福太渺小而感到悲哀,于是放手了,现在已经懂得这样的小幸福多么得来不易。至今为止所发生的每一件事,大概都是为了重新认知这个道理而绕的远路吧”,我觉得非常有哲理性,所以摘抄了过来。
这段台词,是已经40岁的女主角凌回到23岁居住的三轩茶屋,遇见初恋已经有了妻女,想起了美好的初恋时光,然后念出了上面的内心独白。
有弹幕:等到风景都看透;
有弹幕:没有人会在原地等你;
有弹幕:女主被女人幸福的定义无止境的逼迫着;
有弹幕:这就是选择的代价;
有弹幕:兜兜转转,无非是在寻找想要的幸福,没有什么活该不活该。
我觉得网友们都说的很有哲理,确实太年轻的人不懂得幸福的真谛,不知道怜取眼前人。过去的事情,只能是此情只待成追忆,以后各自安好,走好各自人生路吧。
3
剧中有很多小的细节,个人觉得耐人寻味:
(1)
女主第一份工作在日本国内的一家时尚品牌工作,她的同事们讨论:日本国内中产阶级品牌难做。这个立刻让我联想到:国内的李宁等体育品牌服装难卖;小米手机出货量增速下滑;联想业绩持续差强人意等国内问题。同时,女主跳槽到Gucci后收入翻了一倍,联想到自己的朋友跳两次槽后收入翻了一倍,感觉树挪死人挪活,出去跳跳槽才能持续提升个人价值。
(2)
女主跳槽到Gucci后,上司让她去买空也最中饼,这种饼必须提前一天预定,女主不知道自然买不到,这桥段让我想到《穿Prada的恶魔》。
没买到饼后,和服店老板出现了,他把自己买的饼给了女主,告诉女主“空也最中饼必须提前一天预定,只能用纸盒装,木盒容易串味”。女主自然让上司刮目相看,但也透露了阶级不同,生活品味的不同,这些往往就暴露在一些小的生活细节里。
(3)
女主刚入职时被上司刁难,认为工作能力差,得到了远高于她工作能力的薪水,不能休带薪假。后来女主被和服店老板甩时,在酒吧找女上司喝酒,探讨人生的幸福真义。突然觉得女上司生活阅历丰富,观点老辣。
(4)
女主那么想跟高富帅男友结婚,但男友先说自己是不婚主意者,后来又和来自湾区的模特女友结婚。跟现实一样,不是说上进心强、长相姣好就能嫁入豪门,现在婚姻更讲究门当户对。
(5)
女主上了杂志专访,叫了以前的闺蜜一起聚餐,想把喜悦分享一下。但人到30,曾经的闺蜜全部有了小孩,有的甚至有了2胎,大家都热烈的分享自己小孩的照片,没人关心女主的状态。如果你30岁了还未婚,你去参加高中同学聚会看看,分分钟还原剧中场景!
(6)
女主离婚后,来自湾区的闺蜜玲子给她介绍了一个42岁的开律所的凉介。凉介和他约会时说:他祖上几辈就住在湾区,湾区的住户都是世交,一般都不会搬到其它区域去住,他们会形成自己的小团体。他只能找湾区的人结婚,他小孩以后也要是湾区的人,所以他不会和女主结婚。
剧中当时还配了一个花店店员的旁白,其中有一句大概是:青蛙就跟青蛙一起在田里面呱呱叫就好了,女主永远不可能成为湾区那些公主们真正的朋友。
满满的《北京折叠》既视感!
人在迷茫和探索的时候,总是希望能碰到年长的智者给一些人生指导和教诲,避免走弯路。这部剧4个小时可以,浓缩了女主20年的东京工作、生活、情感经历 ,重点描述了人生每一个重要时刻的选择和高光时刻,能给观众一些触动和启发。
如很多弹幕指出的:不是女主的出身和人生经历,不能轻易去judge她的选择和人生。看完剧最大的感受就是:不要轻易去评价别人。自己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好的人生的每一次重要选择,因为选择是有代价的!
◇◆◇◆◇◆◇◆◇◆◇◆◇◆◇◆◇◆◇◆◇◆◇◆◇◆◇◆◇◆◇◆◇◆◇◆◇◆◇◆◇◆◇◆◇◆◇◆◇◆◇◆◇◆◇◆
PS:写到这里,想起三年前看的另一部日剧《半泽直树》,超级酷超级好看。贴出来当时发的朋友圈状态,强推那部剧:
《半泽直树》开场三分钟就把我强烈的吸引住了,做银行的同学和朋友强烈推荐阿,似乎每一个场景都可以映射到平常的工作中来阿,看来,跟中国一样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日本,银行工作压力都一样的大阿。男主角半泽都融资课长了也买不起房,我们就不要抱怨待遇不高了哈哈。第一集里好玩的话题:同期,指一起入行的同事,这层关系比普通同事关系更深厚一些的。想想自己看过的日剧不多,前两部追溯到本科时代,看过《GTO麻辣教师》和《恶作剧之吻》,又想到本科时拿学生证押给学校机房排队上网聊天看电影的日子。话说《GTO麻辣教师》、《恶作剧之吻》和《半泽直树》分别对应学习、爱情和事业呢?真是巧阿~
半泽直树真是太酷了,有永远紧绷的脸笑的扭曲但让人觉得温暖,有钢铁的意志又有一颗柔软的心,有缜密的逻辑又有强大的格斗能力,明里有忠心耿耿的下属暗里有一直力挺的铁杆兄弟,里面的银行的职场生活让人热血沸腾,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阿。整部片看下来,感觉看江湖片、推理悬疑片、律政片,不愧是2013年日本收视率排名第一的神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