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觉得自律和不确定是对立的,是零和博弈。
优秀的出行计划表并不是把每时每刻都排的满满当当,因为这样一旦有一点点的差错,就会全部乱套。好的出行计划表应该是定一个地方,定几个必去的点,然后其他时间随意安排。有重点,也有足够的自由时间,才能够真正地享受旅行。
留出足够的自由时间,一方面是为了充足享受,一方面也是为了应对不确定。没人知道那个过程里会遭遇什么,也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惊喜。如果全部排满,不确定的出现一定会打的我们手足无措。
有好东西出现,意味着我们要牺牲计划(感觉已经拥有的)来与新出现的东西进行交换,其中的损失厌恶一定会让我们的惊喜体验大打折扣。
有坏的东西出现,意味着我们同样需要牺牲计划(依然是已拥有的),去处理坏东西,损失就更大了。
那么我们面对不确定的时候,就是抓住对的,最重要的东西,其他一切都是惊喜和奖赏,突发情况也不至于手足无措。这样就在手中掌握了确定性(对的事情)和拥抱不确定性。
同理,如果把好的出行计划换成自律的要求,那么一个良好的自律行为,应该是耐心地,持续地,长期地做几对的事情,同时留出足够的时间享受和体验这个世界的不确定给我们的奖励。
自律和不确定并不冲突。
并非自律的人没有创造力,而是拒绝不确定的人没有创造力。
同时,我对自律也有误解,之前我所认为的自律是像军人一样的严格和精准,像法律一样严肃和不可更改。然后对自律望而生畏。
其实自律就是自我约束,给自己的行为一个约束,这个约束可松可紧,松了会懈怠,紧了会扯断,最合适的状态就是像皮筋一样让它保持一定的弹性(就像活在学习区),不那么舒服,也不那么难受,而且充满干劲。
罗胖,伯凡老师好几次提到自律,我真的第一次感受到了他们眼中自律的样子,那种不断想要成为美好一部分的感觉,在行动中不断被激发出来,并且不断成为自己眼中中美好的一部分。
人喜欢面对随机的不确定性,以获得刺激快乐的体验,又想要报守确定性以获得安全感。
那么我们就做让自己真正安全的事情,来肯定和确信自己的安全。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并且这些能保证自己的安全。光做不行,还要不断地做,定时向大脑报告我们的安全。这就是适当自律:不断作对的事情,报告我们日渐美好的战果。
可以说是每天进步一点点,但超短单位时间里进步不可测量,那就坚信自己的付出是有成果,有效的,然后只需要关注自己“做”这个行为。但是“坚信”这个理念是需要不断强化的,才能达到1+1=2这样的无需证明的真理效果,这也是我隔三差五提到或者解析“安全感”的原因,我需要对这个词有够深的理解,它才不会触碰到大脑警报。
当我们大脑里的安全警报解除之后(虽说是警报解除,却不是达到坚信之后,而是不断强调以得坚信,是和强化行为同步的),我们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任何事情里而没有顾虑,顾虑的原因就是缺乏安全感,然而我们拥有了安全感,还是自我赋予的,这样才能放开了干。
ps:写这篇反思的思想变化。
写之前觉得自律和不确定是一体的,写完后发现,并不是,不确定是安全感的敌人,自律是安全感的保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更轻松地面对不确定。解除对世界的过度戒备,减少焦虑(焦虑就是大脑的警报时刻的防御部队),从而有更多的带宽去做好更有意义的事情。
自律和不确定,不是一体的,也不是敌对的,而是合作关系,是正和博弈。当然,不能过度,过度自律会失去弹性。就像谷歌目标管理法一样,七八分是最好的状态。吴军老师也说,如果今年的目标完成了七成,已经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