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慧香
那一年,中途接了“一群活猴儿”,眼中无人,心中无事,行为习惯差,成绩一塌糊涂。教育对我来说竟无美好可言,我感叹世界上最痛苦的事儿是当上“活猴儿”的老班。
前两周我一直观察,看他们到底有多大能耐,任由他们“原形毕露”。
我听见:任课老师说他们上课不掏书,年级主任说他们在餐厅扔鸡蛋,值日班长说他们随手扔垃圾,体育委员说他们跑操爱下队,生活老师说他们在寝室说闲话,玩手机,邻班老师恐吓学生“谁敢跟他们玩就拿谁说事儿”,实习老师哭着说……多方告急。
我看见:三餐排队与集会时,推推搡搡,互相打闹,高声喧哗,张口骂人;课前三分钟,站在走廊上闲聊,催他们进教室,说闲话,玩东西,扔粉笔头,打闹,串位,下棋,睡觉,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课堂上,回答问题或一言不发,或声音小得可怜,或支离破碎,缺乏条理,老师讲解时却随意插话接话,让说话者站起来,有的嬉皮笑脸说“我不说了,老师”,有的歪着头耍赖“我就是没说话”,几分钟后又旧病复发,当天作业完不成,教学进度提着鞋也撵不上其他班;晚自习,吵闹声传得很远,老师不到就要把楼顶掀翻。每节课都像警察抓小偷,瞪着眼睛瞅谁说话谁捣乱,一节课下来,筋疲力尽,嗓子沙哑,毫无成就感。
我说整日像拿龙捉虎,物理老师说与狼共舞,其他老师生气地说:“简直是一群猴。”
任课老师吵,学校领导批,他们似乎成了千古罪人,但刀枪不入,我行我素。我想背后定有原因。
穷则思变,我把自己“种”在教室,观察、思考、实验,觉得这群孩子之所以破罐破摔,是在原来的学校没有养成好习惯,没有目标,没有方向,随心所欲,无问东西。我相信每个孩子心灵中都潜藏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必须爱护并点燃这点火花。
要想让土地不荒芜,最好在上面种庄稼。既然他们爱说闲话,就提供机会让他们说,慢慢由闲话到正话,由无用的话到有用的话。于是,语文课前三分钟,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思考,让他们说话,让他们讨论,让他们争辩,让他们真正说起来,尽情说起来。我坚信坚持两年,会形成终身受益的自信力、沟通力和表达力。
当时还不知道新教育实验“培养卓越口才”的行动,只知道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孩子们去演讲,讲他们自己的故事,讲他们的兴趣,讲他们的烦恼,讲他们的思想,我知道这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开始的浪漫期,不知所措又兴奋异常。课前我来到教室不说话,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认真听他们闲聊的内容,接着找准时机,加入其中几个人的闲聊,他们看我参与进来聊得越发来劲,而且行为收敛说话文明,其他同学目光聚焦到我们这一边,课代表提醒我已经上课,我饶有兴趣地走上讲台,说我对刚才这个组同学聊的话题很感兴趣,大家想不想听,大家异口同声表示赞同,我真诚地让聊得最欢的同学复述,结果赢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原来这个同学在炫耀暑假去上海游玩的经历,我化无用为有用,让他课下搜集第41届世界博览会的资料,并思考博览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意义,做好明天向大家分享的准备。
自此,上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诞生。不规定主题,讲故事、说笑话、谈见闻、推荐好书、猜谜语等,只要自己感兴趣,内容健康就行。同学们各选感兴趣的话题,与其说是演讲,不如说是自由说,他们有话说,愿说,敢说,其他同学不在说闲话,开始认真倾听。这段时间的演讲浪漫,自由,丰富。班级有了共同的愿景,人人有正事可做,彼此理解,彼此帮助,我终于看到了希望,觉得我们班是一个有前途的班级,这时候的管理,是真正有效的管理。
第二个阶段,精确期,知识积累与信息整合的喜悦。围绕“梦想、成长、真情、读书、青春、挫折、责任、坚持、德行”等主题,让每个同学提前做准备,找现成文章,或搜集资料加工成文,或自己创作。自告奋勇者寥寥无几,就从课代表、组长开始,其余抽签演讲。尽管上台的同学有背稿子现象,眼神往往成试图回忆状,有的因紧张几度搁车,有的话语常常吞吐难续,但慢慢由被动变主动,自信心与表达力越来越强。课下都忙着准备演讲稿,闲话越来越少,行为越来越文明。
第三个阶段,综合运用。课前抽取演讲主题,即兴演讲,不做事先准备。此举增强了挑战性,激发了同学们参与的欲望。演讲者首先亮明观点,接着正面说,反面议,最后回应主题,虽然不够流畅,但观点鲜明,思路清晰,生成性强,课堂气氛自然活跃。其中声调的抑扬,情感的起伏,根据自身需要自然融入。课前抽取主题对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很好的训练。
课前三分钟演讲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是转化学生的有效途径。通过演讲,把那些真正对于一个人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定会使每个孩子的天赋、素质得到发展,使他们的兴趣、爱好、才能、志向、禀赋确立起来。
让每一个生命在教室里开花,让每一个孩子能在清晨醒来时,对即将开始的一天充满期待和向往,在一天的学习结束时,能对教室充满留恋和不舍。每当回首往事,我总是感谢那届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