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法的海洋里泡了好多年,可我还是感觉自己就是个小白。这么说并非矫情,就拿禅修来说,之前我觉得书院里只有慈心禅和皈依共修两方面的禅修,总感觉这种禅修并不像其他宗门的禅修那么高大上,比如如来禅,祖师禅,秘密禅等。对于八步三禅和日常生活中的禅修,虽然天天用,确意识不到。
道次第是宗大师施设的简明修学套路,而三级修学和服务大众模式是师父为我们量身定制的一条成佛之路。这条路看似漫漫又长远,可沿途有十个不同的站点,让我们旅途劳累之余,也能领略一下风景。
同样走这条路,十年八年之后,有些师兄生命品质有了质的飞跃,想想自己,十年八年后是否也有这么大的改变?还是虽然修了很多年,只是做了一些功德而已,自己的生命品质并没有那么大的改变,只是成就了自己的凡夫心?亦或遇到天灾人祸违缘业障想修学心有余而力不足?从概率论的角度讲,每种可能性都是存在的。
想想自己现在有机会坐在这里分享心得,内心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父母的支持,师父的施设,国土的安宁,众生的供养。这一切才是我能修学佛法不可或缺的条件。客观条件都具备,能否有成就,就取决于自己了。这和自己的态度及发心有很大的关系。儒家有发乎其上,得乎其中,发乎其中,仅得其下。发心关乎一件事情的成败,师父在开示中也多次提及修行的关键是善用其心。
在书院修学佛法该如何用心?师父对这个问题也做了具体的开示,包括自修,共修,定课,日常和服务大众五个方面的用心,也叫五处用心。在这些方面自己是否好好用心了呢?答案是差的太远了。比如自修规定的三遍虽能保证,总有一种完成任务的心理作祟,并不是为了寻求生命品质的改善。虽然有真诚的成分,认真和老实做的很不到位。共修的时候,并不是带着供养的心态分享,总有炫耀的成分在里面,有时候言过其实,有时候又夸大其词。并没有真诚对待自己。对于其他师兄的分享,有感觉就听听,没感觉心又飞了,有时候听到不如法的地方,傲慢之心又容易生起,损害了自己的德行,对于这个问题,慧律法师有过开示,别人做什么怎么做,由他自己承担因果。想想自己的做法,岂不是太愚痴了。师兄们分享完了虽口口声声随喜,内心并没有做到真正随喜。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做到守护根门和于食知量,我越来越觉察到自己对事事务务总有一套设定,故而对其他人的做法习惯用自己一套标准来衡量,特别是和自己利益有牵扯的时候,衡量过后,内心的贪嗔之心,自觉不自觉就生起来了。于食知量方面,做的尤为不好。并不是说我多么贪吃,当然胖不是一天两天吃成的。工作中或选择事业时,我并没有仔细权衡主客观条件,自己胃口多大虽然清楚,总有一股不服的心。很多时候选择的东西也是因为面子,这样非常不好。服务大众的过程中,看到师兄们,做的有条有理,既娴熟又得体,本应该本着学习和随喜的心对待师兄,可我偏不,偏偏带着吹毛求疵和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师兄们。
看看同期的师兄们确实有很大的改变,而自己貌似法喜充满,其实假的成分多,是骡子是马只有自己清楚,需要调整改变的地方确实很多,海洋不据小流,故能成其大,书院也是有包容的道场,有师兄们的加持,我相信我能做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