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中一直在酝酿着C君的故事,直到最近他给我打电话,基本是半通知式的告诉我:“我想要考虑新机会了”。
于此,我也是有心理准备的,因为C君从毕业开始就一直惦记着上海的诗和田野,暂且默默的忍受着眼前生活的“苟且”。
就在前两天,C君在Linkedin上的刚刚更新了一条状态,入职两周年。 能忍两年的时间,也和我执意建议他要坚持住有很大的关系吧。
01
与C君的相遇很偶然。
2011年的某天,他路过教室,张望了一下就从后门溜了进来,对于这样的“不速之客”我很是好奇,他在课堂上反倒表现很活跃,让我对这个积极的小伙子有了第一印象。
这种积极的印象一直保持了下去,主动是他的标签。
出生于大概是四线城市的他,对于那么大的世界总是充满了好奇,想要去看看。
通过当年的微博,他结识了不少的个人效率领域的大V,例如台湾的永锡、上海的孙小小等等。他加入Toastmasters,努力训练自己的中英文演讲能力,当上VPPR,利用暑假去上海实习、游学、跑步、飞盘等等,结识了一帮趣味相投的“上进青年”。由此,上海的种子开始种进他的心里。
人会被认知“绑架”,当被精彩的世界“种草”后,心里就会一定会惦念着何时去“拔草”。
02
在C君的毕业季,他一心向上海。
但残酷的事实是:看上你的你看不上,你看上的又看不上你。
这个世界看脸,还看出身,对应届生来说就是看学校。学校一定是有好坏的,专业也一定是有冷热的。所谓好坏,是用人单位的喜好。
当时,C君一度有些郁闷和焦虑,因为理想已经在自己的现实生活逐步丰满了,似乎一切应该顺理成章才对,但往前一步却撞了厚厚的、但看不见的墙。
他看好的N家心头好的公司,投了简历,石沉大海,让他倍感焦虑。后来征求我的意见,我给他解读“潜规则”,因为用人单位的喜好全在那60所目标院校中了,就出身而言在几年前就已经决定了现在的结果。
当他听我说这话时,眼里瞬间流露出的丝丝慌乱和失望的黯淡。我曾一度担心颇有文艺范儿的他,是否会经受不了这个现实。
随着选择的继续,时间的脚步渐渐逼近,最终C君选择了广东的一家企业,虽然也是行业前列,但工作地在广东某市某镇,距离上海1500公里。
03
毕业旅行时C君去了台湾,骑自行车环岛10余天。回来后,打包收拾行李,去了广东某市某镇工作。
没多久,公司派他去了“陌生的人,请给我一支兰州”的那个兰州,距离上海1890公里。
再后来,公司派他去了西安,距离上海1350公里。
后来调回总部,再后来被派往广东另一市,虽然靠海,但依然距离上海1500公里。
C君说,“工作压力大倒是其次,我希望辛苦心不苦。”
因为文化的不相容、不认同,与自己追求的有差异,身边好多的朋友都陆陆续续的离开了公司。
C君的说法让我也回忆起一些片段,某镇我也呆过,第一份工作。当年同去的一批毕业生中流传着“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关于某镇的别称,叫做“文化沙漠”。
文化沙漠,这样的标签,一看就是对文化有主见的人贴上的。在文化上一言不合者,就离他而去了。
为了找回自己的“感觉”,C君会利用节假日跑上海去“找自己”。每去一次上海,拔草一次,又种草一次。
04
C君过程中也尝试看看上海的机会,但都因第一段职业生涯不宜过短为由被“掐灭”了念头。但我知道他对上海的心结,是感觉身体被掏空后对自由和理想的渴望和向往。
让我想起曾经我聊过的一个候选人,国内举足轻重的某金融机构高层智囊之一,在近两年金融机构人才外流的浪潮中他也跃跃欲试,他曾满是情怀的对我说,“钱不是罪重要的,希望找到当初百万青年投奔延安的感觉。”
是为理想,为自由。后来我听说他在一个微信群中,对于“宝万之争”痛惜不已,因为一次吃饭时他和我说起国内标杆企业时对万科的文化、理想、情怀赞叹有加。
这种冲破有形无形束缚的冲动在越来越年轻的一代中体现得更突出。
也许六十年代生人,一生被左右和安排,稳定压倒一切,加之世界变化太快,面对不顺可以用“逆来顺受”的精神“鼓舞”自己熬下去。
到了七十年代生人,自我意识逐渐生长,据统计目前金融机构外流的一帮子人70后占了大部分。
再到八十年代生人,想要在“驯化”这群人难度系数成倍增长,被称为“叛逆的一代”。
更别提九十年代生人,本就是在变化中生长的一代,敢想和敢做之间的反射路径越来越短,金钱、事业已挤不进他们排行榜的前列。
越年轻的人群越来越看重同好相处、文化相容、环境相适的重要性,越来越注重不要身体被掏空的感觉。
如同C君说的,可以辛苦,但不要心苦。
我问C君,“上海吸引你的是什么?”
“人!人不同,氛围就不同,公司氛围、人际氛围、社会氛围。在那个环境中,我很舒服,很享受。”
所以,人是群居动物,但是同好群居。
05
如果再问我的想法,我会对C君说:“世界那么大,应该去看看,Follow your heart,去追求你的诗和田野!”
近两年来,我遇到很多的候选人,位居高位,是别人眼中的金领、甚至钻石领,和他们沟通得越深入,越发觉得他们对于曾经的选择和未来的选择充满了矛盾。
多少人都曾憧憬着自己的诗和田野,但却被“不得已”拖拽得与自己心中的”上海“越来越远。
若问他们是否后悔,他们也许不会为过去的选择后悔;若论将来,他们似乎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或对这个问题充满了纠结和不安。
已过不惑或即将迈入不惑之年的他们,看起来”功成名就“,但时间和生活留给他们的机会和年轻一代无法比了,反而有了路径依赖,反而被诸多因素所束缚,这也是他们很纠结的原因。
世界充满了选择,如果有能力、有机会选择,是幸运。
近段时间我也和一些”北漂“、”深漂“的小朋友聊了聊,发现在他们眼中满眼的是机会,浑身满是奋斗的热血,虽然这种表述背后也掩饰了一些艰辛、焦虑和些许疲惫或无奈,但那种”希望感“是可以从眼神中流露出来的。真好!
所谓成年人的世界不分对错,只看利弊。当认知升级后,追求对自己当下和未来有利的选择,也许在几十年之后,当我们慢悠悠的面对夕阳,有句没句闲聊时,想想当初的选择,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