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去看了电影《绿皮书》,一部荣获奥斯卡五项提名的影片,被外媒称为十年来最好的电影。我看的获奖奥斯卡的影片其实不多,上一部深爱的获得奥斯卡九项提名的影片还停留在《爱乐之城》,毋庸置疑,看完这部《绿皮书》,我心目中的奥斯卡最佳又多了一部。
《绿皮书》讲的是关于种族歧视的话题,却没有高举傲慢与偏见的大旗,而是从一个白人和黑人之间发生的故事说起,真实细腻,两人从一开始的互相嫌弃到最后彼此理解,去除偏见的标签,获得终身友谊,却让人在笑中带泪的感动中深刻反省“歧视与反歧视”的问题。
在6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根深蒂固,《绿皮书》在现实生活中是真实存在的,全称是《黑人驾驶者绿皮书》,详细标注哪些旅社、酒吧、加油站是“黑人允许”,帮助黑人同胞们规避风险。最初的作者叫维克多雨果·格林Victor Hugo Green,Green作为姓氏叫格林,而Green常用含义是“绿色”,这就是绿皮书含义的由来。
影片讲述的是一位身处上流社会,受过良好教育的黑人钢琴家雪利,为了完成南下的巡游演奏,专门找了一位能保护他安全、有街头智慧的司机一起同行,看似小混混的意大利白人托尼出现了,丰富的驾驶经验和非常擅长与人沟通交际的能力,使他在前来应聘的司机中脱颖而出。两个看起来原本生活不可能有交集的人,就这样阴差阳错的在一起,开启了这段未知却暗含凶险的旅途。
托尼实际上是个大老粗的自来熟,原本对黑人也存在偏见,一开始在自己家中将黑人电工用过的杯子毫不犹豫的丢进垃圾桶。来应聘司机时,正处于失业,对雪利的印象也并不好,认为他打扮得像丛林之王,坐在高高在上的座椅,高傲得可笑。
雪利高冷又寡言,面对一直啰里啰嗦的托尼,实际上特别无奈。一路上都在“教育”说话言辞不注意的托尼,对托尼偷窃石头和与其他黑人司机一起聚众赌博的行为都进行了严厉的斥责。
两个性格迥异的人同处一车,少不了磕磕碰碰。看似永远政治正确,时不时就讲大道理的雪利,却在越往南下的路上越发遭遇各种窘境。
在途经一片满是黑人劳作的麦田,汽车突然发生故障,托尼下来修车,路边的黑人们纷纷停下手中的活,向坐在车后座的雪利投来迷茫、诧异和疑惑的目光,白人司机开车载着西装革履的黑人老板,这也许是他们一辈子都无法想象得到的场景。雪利下车来看着他们,陷入久久的沉默,重新上车时,眼里却闪烁着泪光。
住在旅馆时被平民黑人们邀请游戏,他的礼貌拒绝却被认定为无法放下身段一起玩,立马受到无情的冷嘲热讽。
他是与众不同的,也是形单影只的,不被同伴理解和接纳的那个自己。
独自去酒吧喝一杯解闷,却被白人混混们欺负殴打,只能让托尼出面解救;
演出中场休息想上洗手间,却被服务生阻止,只让去室外不远处的丛林茅厕解决;
看中的西装却被店员抢下告知没有试穿资格,只能脸上笑嘻嘻心里MMP的拉着托尼走出店。
他又是无一例外的,也是孤立无援的,不被社会平等对待和接纳的那个群体。
影片最戳中我的片段是雪利在托尼因交警蔑视自己的意大利人身份,殴打交警导致两人一起被关进牢狱,万般无奈下雪利只能动用自己的社交关系,让两人得以脱身。出来时在离开的路上下着滂沱大雨,雪利埋怨托尼的意气用事,害自己要做出惊动“大领导”的垃圾行为,托尼却无法理解,有关系为什么不用?认为自己明明过得比雪利还要“黑人”般的悲惨,而他却总是自命不凡,到底是在坚持些什么。两人争执不下,雪利怒而下车,大声说出自己内心一直以来的苦闷:
“有钱的白人付钱让我弹钢琴,因为这让他们觉得自己有文化。可是一旦我离开舞台,我就又成了他们眼中的黑鬼,因为这才是他们真正的文化,而我只能独自承受那些蔑视,因为我不被我的同类接受,我也不像他们一样。如果我不够像黑人也不是个白人,甚至不像个人,那么你告诉我,托尼,我是谁?”
在那个时代,黑人自始至终都受到社会“传统”的侮辱和歧视,绝大多数人都只能选择默默的忍受这些伤害。雪利本可以拿着高工资,在北方各种宴会派对上被奉为上宾的演奏,却为了获得社会真正的接纳,放弃高薪,一路南下巡游演出,只希望能改变人们对黑人的固定成见。
托尼说:“人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不敢迈出第一步。”
他虽然经常胡说八道,看似没文化没素质,喜欢占小便宜耍小聪明,实际上却是心底温柔善良,明辨是非的人。这场雨中的激愤争执,让他明白了雪利的窘境和难处,在之后更加懂得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其设身处地的着想。托尼身为白种人,却再也没有像他人持有肤色优越感,这种同理心在白人角度来看更难得可贵。
最经典有趣的一场戏是他们在途经肯塔基州时,托尼买了肯塔鸡香喷喷的炸鸡来啃,一个劲的怂恿自诩清高的雪利吃炸鸡,最后雪利只能妥协,翘起兰花指捏着炸鸡吃起来,还学着托尼一起往窗外扔鸡骨头。从这个特别好笑的“真香”现场开始,莫名觉得两人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可爱CP感。
有一个细节也很让我感动:旅途开始前,托尼的妻子就千叮咛万嘱咐托尼要给自己写信,然而在旅途中尝试写信的他,由于没受过什么教育,词汇匮乏,写出来的信更像是一笔流水账,还错词百出。雪利偶然碰见托尼写信那么费劲,出于自身的语言洁癖,代其表达,让托尼的信辞藻华丽优美,却情深意切的温暖了远在家乡挂念自己的妻子的心。
影片的结尾雪利来到托尼的家中拜访,托尼的妻子对他的到来表示热情的欢迎,在拥抱彼此的时候雪利说:“谢谢您跟我分享您的丈夫。”她笑着说:“感谢您帮他写的那些信。”温情满满,隽永有力。
诚意推荐大家去看,是我看过为数不多的获奥斯卡奖影片中既没有尿点,节奏感把握非常好,又特别温暖人于细腻之处的一部影片。电影院观看氛围更佳,并且非常值得二刷。
傲慢与偏见并不会随着这部电影的结束而消散,也许依旧四处藏匿于我们生活的某些角落。
当我们用自己拥有的一些独特条件站在制高点上去随意评判和伤害他人时,恰恰暴露出来的是自己的无知和愚昧。
可是当我们多拾起一点包容的自觉,自由和平等的梦想,就不会离得太遥远。总有一天我们会丢掉种族与肤色的歧视,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
《熔炉》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生而为人,请让我们彼此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