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自我的微信公众号:今天也吐槽
从技术手段上看,Z老师的官僚系统实际上有两种分配权力的方式,一种是选举,另一种则是任命,这两者有微妙的差异。
首先说选举。中小学生的班干部普遍都有选举,甚至小学的时候还有一篇课文叫《我选我》。但这种选举的结果是很容易预测的,不需要班主任直接授意,选票最终都会集中在老师中意的那几个人身上。
这种情况并不难理解,以我们班上为例,初一进校,同学之间几乎是没有什么了解的,投票非常盲目。大家会不自觉地在那些成绩优秀、并且有过担任类似职位的同学中间选择潜在的班干部,因此预期其实高度集中,他们自然会形成班级政治上的焦点。
参选意愿同样重要,在几乎所有班级中,成绩不够好的学生参选班干部都会被认为是自取其辱,而此前有过任职经验的学生会自动的寻找类似的位置。实际上,在选举开始之前,大家都已经进行过一次阶级划分了。
既然人选是非常有限的,为什么还需要选举?除了惯性,其实这同样是一个获得合法性的手段。选举使得班干部人选成为了一个班级的公共意志,可以从减少潜在的心理抵触。在我印象中,从第一次选举之后,几乎就没有再进行过实质性的改选,可见Z老师也仅仅是将选举作为一个政治仪式。
至少在潜意识里,Z老师仍然认为这种仪式是必要的。因此,所有传统的“正职”班干部,包括班长、团支书、各种委员,都是通过选举产生的。其中班长和团支书是班级的两个权力核心,除了团支书兼任的劳动委员外(这个我会在后面单独谈到),各种委员则职权很小,更接近一种荣誉性的职位。
但Z老师同样不愿意被这种仪式完全束缚住手脚,在传统的选举之外,他通过直接任命课代表行驶着自己的专制权力。课代表被赋予了单一但实质上影响巨大的权力,使得班级的权力结构进一步多元化。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任课老师任命课代表是一个常规行为,Z老师的选择却明显超出了这一常规。作为一个事务性的职位,课代表其实不是真正的班干部,而只是任课老师在本科目上的行政助手——放到大的政治实体中大概相当于秘书。但在我们班上,Z老师明确宣布课代表也是班干部的组成部分(甚至扩大化到了其他课目的课代表),将这个事务性的职位正规化了。
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当政治领袖希望绕开现有的官僚系统扩张自己的权力时,他们常常不会直接改革官僚体系,而是扩张自己秘书班子的权力,再逐步将这一权力正规化。从汉武帝的内廷到雍正的军机处,都是这一操作模式的体现。
据我观察,Z老师对于历史和政治兴趣并不大,但他有野生动物般的天性直觉,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觉得他是天纵奇才。不过,这种绕过现有官僚系统直接进行干预的行为会对既有的政治结构形成非常大的冲击,在此后的日子里,Z老师也会多次使用这种行为模式,并引出两件相对重大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