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周 羽;图片:成都市建设信息中心】
1947年的新东门
新东门大桥坐北朝南,上接猛追湾,下连老东门大桥。桥下左侧是钟锤堰小河流入府河砌的条石高坎,右侧是宽大的石条铺出的马路。这是木船航运的装卸码头,又是东门一带饮用水的水运码头。
茶铺
1947年前,新东门桥下,两边是用整齐的用红砂石条建成的河堤。桥右侧是一个临河的大茶铺。茶铺屋顶一半由青瓦铺盖,另一大半平支木架和竹竿,上面用竹编粗篾席子盖上。需要用光时,使劲拉动棕绳席子,将粗蔑席卷成圆筒收拢,一个半露天的大茶社便出现了。
茶社人来人往,十分热闹。邻水一排茶座为上品茶位,茶客或观水清谈,或边钓鱼边喝茶。堂倌提水壶穿梭其间,卖花生、瓜子、香烟与糖油果子的小贩也往来其间,叫卖的吆喝声此起彼伏。由天亮前五更起,直到子夜时止,市民、商贾、力夫、船工和纤夫,群聚于此,休闲交流,各行其便。
庙宇
在码头右上方是一个约一丈见方,用石料、砖木结构修筑起的小庙,庙虽小但建筑精美,约两米高的阿弥陀佛像端坐其中,塑像正视北方,背对东门方向,侧对大桥与河面。因为庙小,人们上香与朝拜时,只能站在庙外。香火烛光中,佛像金光闪闪,明亮耀眼。
码头
码头边,木船停靠有序,背夫抬上岸的多是柴、米、油、锅巴盐、生猪、果品等,运走的大多是生铁锅、布料、小百货等。一部分木船调头到斜对岸,载尿水下行,最远运至彭山一带。
米市
紧邻码头旁的东安街北口,是新东门大米集市。各种品质的大米摆放有近百米之长。任市内大小买主挑选议价。东安南口的东安茶铺是新东门商贾交易的场地。茶铺内,商贾大多衣着长衫,头戴博士帽,袖口挽成“龙抬头”。交易时,双方相互甩袖头,两袖相接,秘密讨价还价。买与卖,都在无声无息中悄然进行。
井水
成都的井水,味微咸,富碱味,故只能供煮饭洗衣用。旧时,大小茶社均用河水泡茶。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每到清晨时分,运水的汽轮板车开始在大街小巷穿行,这便是成都人一天生活的开始。此景延续已有千年之久。因新东门上下很远,无取水处,故此地的水车便多了一些。也有专门为某家、某处担河水的(全为饮茶专用)。而平常人家中,也常备有饮茶和日用两种水缸,“井水不犯河水”。
水患
1947年夏日的一个夜晚,新东门的状况被彻底改变了:特大洪水从上游冲来各种漂浮物,封闭了整个桥洞。老桥在一声巨响中轰然倒下。河边茶社被冲垮,河岸泥土不断垮塌,小庙最后也被洪峰席卷而去。
(下篇:《东门码头市井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