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诗
18日晚,社区经典导读培养计划举行第十期《论语》会讲,主要学习《论语·为政篇》的第一、第二两章。第一章“为政以德”暂且不讲,第二章大家都围绕《诗经》的重要性也讲得非常好。但我始终认为有一点,大家没有讲出来。尽管我在会议室的聊天窗里打出了“为政以德、为政以诗、为政以礼、为政以孝”,也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由于自己不善言辞,在最后的答疑中没有敢站出来讲话,可我还是想表达一下我的观点:本章孔老夫子重在教导我们为政以诗。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全书中,谈及到《诗经》的有15处之多。除本章之外,学而篇,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说明《诗经》是孔门的教材之一。八佾篇,子夏询问夫子《诗经》中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告诉我们学礼要有德性的基础。述而篇,“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表现出孔子对《诗经》极其恭敬。泰伯篇,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启发我们,《诗经》可以导人向善,回归淳朴的心性。就连季氏篇中记载孔子在家中教育孩子也是,“学诗乎?”(你学诗经了吗?)“不学诗,无以言。”阳货篇,子曰:“小子何莫夫学《诗》?(徒弟们,你们为什么不学诗?)《诗》,可以兴(可以启人向上),可以观,可以群(可以促进人的和谐),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学《诗》有这么多的好处。
可我觉得,和为政篇第二章联系最紧密的,或者是对第二章进行注解的应该是子路篇的第五章。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在这里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把政事授予他,不能做好;派他出使四方,不能自主应对。虽然学的很多,又能用来做什么呢?”这才是为政第二的第二章就讲“诗”的真正原因。
钱穆先生说:“孔门设教,主博学于文,然学贵能用。学于诗,便须得诗之用,此即“约之以礼”也。若学之不能用,仅求多学,虽多亦仍无用,决非孔门教人博学之意。学者于此不可不辨。”《论语注疏》曰:“此章(13.5)言人之才学贵于适用。若多学而不能用,则如不学也。今有人能讽诵《诗》文三百篇之多,若授之以政,使居位治民,而不能通达;使于四方,不能独对,讽诵虽多,亦何以为。言无所益也。”张栻也说:“人情事理,皆具于三百篇之中,故诵之而可以达政。三百篇皆易其心而后语,得其所以言者也,故诵之而可以专对。若诵《诗》矣,而于此一者无得焉,则是诵言而忘味者也。”
《论语》学而篇讲“学而为人”,是根本、是立己;为政篇、八佾篇、里仁篇都是“学以致用”,分别是学以为政、学以为礼、学以为仁。从为政篇的内部结构来分析,“为政以德”第一位要做的便是教化,《诗三百》因“思无邪”成为最好的教化范本,读《诗三百》民风可正。政为神,刑为形,民不免耻;德为神,礼为形,有耻且格。算是给为政者推演了两种不同的为政逻辑,至于如何选择,其要当存乎为政者一心。为人不必为政,为政必先为人。为人之本在“孝弟也者”,为政者绕不开“孝”。所以,为政篇在首先指出“为政以德”之后,分别从为政以诗、为政以礼、为政以孝等方面进行阐发。
再者,从《论语》二十篇之间的关系来看,“子路篇”与“为政篇”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子路篇通篇也在讲“为政”,是对“为政篇”的注解和补充。那么,子路篇的第五章和为政篇的第二章就有必然的“骨肉”联系。所以“思无邪”就是要从政者思想纯正,不虚不邪,不虚伪做作,正如程子所说:“‘思无邪’者,诚也。”又如钱穆先生所说:“本章孔子论诗,犹其论学论政,主要归于己心之德。孔门论学,主要在人心,归本于人之性情。学者当深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