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孩子学习音乐,常常会听见家长们这样说:我不会唱歌,也不会弹琴,孩子一定学不好音乐;我这五音不全的,我都学不好,别说孩子了;学音乐,好贵的,找便宜的老师吧,不放心,贵的吧,又请不起…
确实,家长的音乐素养和好的音乐老师很贵这些事,客观存在,对孩子的音乐学习,有没有影响,当然有。但是,我想说,如果家长很早就有对孩子音乐启蒙的行动,早到还在肚子里的时候,那么,父母就一定是孩子最好的音乐启蒙老师。
音乐启蒙,说得专业一点,叫早期儿童音乐教育。我们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早期儿童:
1.早期儿童(Early Childhood):在全球各个地方,由于每一个国家的教育架构不一样,不同的国家对于Early Childhood这个年龄的界定也不尽相同,举例:美国早期儿童:0-5周岁,这跟他们的入学年龄有关;而我们中国的早期儿童:0-3岁,因为3周岁以后就上幼儿园,进入集体生活了。
搞清楚了音乐启蒙的对象,以及音乐教育的概念,我们从实际来说说,为什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音乐启蒙老师?年轻的父母们需要怎么做,才能做好孩子的音乐启蒙教育呢?这要从头开始,从胎儿期开始说起。什么叫做胎儿,就是当一个准妈妈怀孕的时候,在肚子里的宝宝,在肚子里的生命,我们称之为胎儿,所以胎儿时期是否能够听音乐,怎么听?我们如何选择?这是初为人父母在音乐启蒙上一定要知道的。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胎儿时期的听觉系统什么时候成熟?最新科学研究证明孕期25周的胎儿,听觉系统成熟,就能够出现对于声音的一些反应。也就是说25周之前没有成熟,他听到的声音多少是否能够听到声音,还不那么准确。音乐是听觉艺术,所以如果你要进行胎教音乐尝试,建议大家可以从孕期25周的时候开始。
分论点2:胎儿音感建立的母体环境
那么你一定很好奇,胎儿在妈妈的肚子里到底能够听到哪些声音呢?分两点: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1 内部环境:母亲的心跳
宝宝能听到妈妈的什么声音,毫无疑问,一定是心跳的声音。世界上没有两个人的心跳的力度和速度频率是完全一致的,这是不可能的,其次哪怕是一个人,他在不同的状态下,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情绪下,心脏跳动的频率、节奏、力度也是会发生一些变化的,宝宝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被妈妈心跳的声音围绕,这就是妈妈在不知不觉中,给予宝宝节奏、力度和速度的,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音乐感知。而这种感知,能给与宝宝安全感,音乐的启蒙,来自于妈妈给予宝宝的安全感。
2 内部环境:母亲血液流动的声音
宝宝在妈妈肚子里除了妈妈的心跳声,还有一个声音一直伴随他,这个声音很神奇,容易被人忽略,但它又很重要,那就是母亲血液流动的声音,这个声音的发音有点像:Xu,所以为什么说,当全球多有的孩子出生之后,甚至大一点,到幼儿园、到小学,甚至到成年人,你想让一个人安静,第一反应就是对他:Xu~,轻一点!而不会对他说:A、Luo、Lei…其他声音,让他轻一点。因为是每个人出生前早期所处的那个最安全的环境中,妈妈肚子里血液安静流淌的声音。所以,在全球的摇篮曲中,歌词中都会出现Xu这个发音,这就是模仿妈妈血液流动的声音。
3 内部环境:母亲的声音
第三个声音,就是母亲的声音,母亲说话的时候,母亲歌唱的时候,宝宝能够在内部环境当中听到母亲的声音。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真空的吗?不是,他是一个羊水状态,想象一下,如果你潜到游泳池里面,岸上有人跟你说话,你能听得很清楚吗?他的音色、音质、语速,传递到你的耳朵里,都会发生改变,这在物理上是一个很常规的道理,一个在不同媒介的声音传播的速度不一样。所以一个道理,当你在外面放莫扎特的时候,宝宝听到的声音基本上是失真的,那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做呢?内部环境当中,母亲的声音是相当关键的,这就叫做亲子,你是他唯一的母亲啊,你把他孕育出来的,所以在胎儿时期的时候,如果你想让孩子在25周之后要听一些古典乐作品,母亲要做什么?必须要哼唱!母亲要跟着哼唱。听音乐也能帮助一些孕期的妈妈们,解决一些孕期的焦虑症,但记住音乐不是你听也不是孩子听,而是,妈妈作为一个音乐传递的媒介,和孩子提前建立一种听觉上的亲子关系。
妈妈尝试去哼唱一些旋律性比较强而且乐句重复比较多的歌曲,例如柴可夫斯基的《六月船歌》。ABA的结构,音区也比较稳定,唱起来不那么难,妈妈可以边听边哼唱,再边随音乐的起伏走动起来,用体态律动和音乐相结合,制造一种与宝宝在羊水中的环境。那重点来了,如果妈妈本身的音乐素养不高,五音不准,担心把孩子唱坏了。
说到这里,我们需要反思一下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培养音乐家吗?还是你为了提早建立一种亲子关系。每一个父母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鱼和熊掌有时真的不可兼得。
所以早期的音乐启蒙,更重要的是,能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在肚子里,熟悉妈妈的声音,顺带着让他能够建立一种对音乐的感知,即便妈妈唱不好,也要鼓励自己去唱,去快乐的歌唱。世界上没有谁不能唱歌,唱歌使人身心愉悦,音乐带给我们是一种美好的享受,而我们传递给孩子的,也是这份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