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闺女作业还没写完,忍不住跟我说:“妈妈,我给你表演一个好玩的。”我当时在写每日一省,也有点恼她作业没写完就生出别的心思,不想搭理她。可是转念一想,如果我不痛快答应她看,估计她会一直惦记着这事,不如索性让她先表演完再专心写作业。我点点头,木然地看着她表演。
孩子先比划了一串动作,然后边比划边配音。 一个小孩,一个八路军,他俩见面比划了几下。八路军回去后跟他的领导汇报:我刚才遇到一个小孩,我说我是八路军(一个八的手势),他说他是九路军(一个九的手势);我说我的子弹这么大(两手握成拳头),他说他的子弹这么大(双手划大圆);我说我打的子弹这么飞(直线),他说他的子弹这么飞(曲线)。小孩回家后跟他妈妈说:妈妈,我刚才见到一个叔叔,他好奇怪。我说我九岁(一个九的手势),他说他八岁(一个八的手势);我说我家房子这么大(双手划大圆),他说他的房子这么大(两手握成拳头);我说我的心跳这么跳(曲线),他说他的这么跳(直线)。
孩子表演完,我愣了两秒才反应过来,故意“哈哈”大笑了两声。孩子很高兴,觉得自己表演得很成功,我被逗乐了。笑完我问孩子为啥他俩会这么搞笑,孩子没答。我帮着补充:因为他俩没在一个频道上,所以沟通起来相互不理解。
早上起来后,孩子又强烈要求再给我表演一遍。我给了孩子机会,静静地看孩子表演完,然后笑笑。这一次我又问孩子:从这个小作品你看出了什么?
“他们俩不在一个频道上。”孩子照搬我昨晚跟她说的。
“对!因为他们俩生活环境不同,相互之间不了解,所以光靠手势沟通容易出现误解。还有其他的吗?”
孩子摇摇头。我给孩子补充:“因为他们没有用嘴说出来啊!你想,如果他们用嘴说出来,是不是当时就能说明白了?所以我们以后有什么想法是不是要用嘴表达出来?”孩子点点头。
“我们人长一张嘴巴,不仅仅是用来吃饭的,还要用来说话。聋哑人因为不会说,才用打手势表达,也就是手语。但毕竟懂手语的人不多,所以很多时候容易让人误解。”
现在跟闺女沟通,我发现主要还是我说得多。是我启发的方式有问题吗?我想了想也可能是因为以前没有刻意让孩子练习过表达,甚至是压抑的状态,导致孩子不会表达。有时候我问她的看法,她说不出来。有点像我在工作中的状态,被人问起意见我就发懵。因为我小时候没有像院长一样懂教育的父母,我的父母没有让我练习表达,所以导致我不会表达、不敢表达。慢慢来,我先示范怎样表达,再鼓励孩子勇敢表达,相信孩子会一天比一天好。
还是那句话:清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