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孩子放学回来跟我说,班上某某同学的姥爷去世了。对于8岁的孩子而言,她似乎明白了去世的含义。这些年来,关于死亡这个话题,我们谈论过好多了,她现在基本上能够比较平静地看待这一现象。
在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生老病死都是需要面对的重大人生问题。和孩子谈论生命的来源,是神秘而欣喜,充满着喜悦的。但谈论生命的终结,却显得严肃而沉重。要和孩子谈论这个话题,实在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
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
孩子的爷爷去世了,妈妈告诉孩子,爷爷去世了。孩子不解,问,什么是去世。妈妈说,去世就是不在了。某天,孩子把杯子里的牛奶喝完了,他告诉妈妈,牛奶去世了。
孩子问妈妈,什么叫死,妈妈生气地回答,什么死不死的,小孩子不要讲这样的话。大了你就知道了。
孩子问,姥爷怎么了。妈妈说,姥爷睡着了。孩子问,他还会醒来吗?妈妈说,姥爷永远不会醒来了。孩子问,他去了哪里?妈妈答,去了天堂。孩子问,天堂是什么?妈妈说,天堂是一个很美很美的地方。孩子说,我也想去。妈妈答,你不能去!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死亡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一味地回避肯定不行。但如何能说得既让孩子明白,又不感到恐惧,就要掌握一定的时机和技巧。
根据心理专家的研究,0-4岁的孩子基本上对死亡没有概念。这个时候,可以用拟人的方法来解释死亡这一现象。比如,玩具坏了,没法修复了,就是死亡了。
4-7岁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可以根据生活中的一些动植物的死亡现象,告诉孩子什么是死亡。比如,养的花枯萎了,就是死亡了。养的金鱼不动了,也是死亡了。也有的孩子可能会经历宠物死亡这样的事件,可以利用这样的时机,跟孩子解释死亡的现象。
在我孩子4岁的那年,我的奶奶刚好去世。我们带着她,迅速赶回老家。在老家,孩子感受了一种异常沉重的氛围。她跟我们一起,穿着孝服,参加各种仪式,跪拜,哭泣、送葬,等等。我觉得,这种经历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
回到北京之后,我们有了这么一次对话:
女儿:妈妈,是不是每个人都会老,都会死?
我:是的。每个人都会慢慢变老,最后死去。
女儿:我长大了的时候,你能不能不老?
我:我也会变老。但是,你不惹妈妈生气,妈妈就不容易变老。
我相信,孩子的心里已经有了自己对死亡的初步认识。
孩子7岁之后,结合一些电视新闻和网络故事,我们还会谈论到意外和自杀这样的现象。混乱的交通,车毁人亡的惨剧、各种自杀现象,我们都讨论。这一时期,关于死亡的教育可以和安全教育联系在一起。让孩子学会珍爱生命,远离危险。让孩子学会爱惜自己的身体,不盲目冒险。孩子逐渐体会到生命的可贵。
当孩子看了一个小猴子失去妈妈的伤心故事后,她会搂着我,告诉我,小猴子好可怜啊,它都没有妈妈了,幸好我有妈妈,妈妈我爱你。
有一次,她问我,她的下一辈是什么。我说,你的下一辈就是你的孩子啊。她说不是,就是我的下一辈子是什么。我这才明白,她说的是下辈子的意思。我说下一辈子你还是我的女儿啊。这个时候,她非常满足地抱着我,妈妈,我们每一辈都要在一起,永远永远在一起。
还有一次,她告诉我,她想她八十岁的时候,我还能跟她在一起。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望啊,光想一想八十岁了还有妈妈陪伴就觉得幸福。尽管这不太现实,但我还是告诉她,妈妈努力锻炼身体,争取她八十岁了我还能陪伴她。
在孩子这些年的成长过程中,我一直传达着这样的观念:生命是很美好的,要懂得珍惜。死亡也是很正常的,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
在这里,推荐一本书,叫《一片叶子落下来》。这本书从一片叶子由春天的绿,到夏天的最为生机盎然,到秋天的红橙,最后枯萎,离开树枝,归于大地的过程。告诉孩子,死亡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美与平静,我们为什么要害怕死亡呢?我们应该像那片叶子一样,因为自己曾经是树的生命的一部分而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