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之教学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一、总体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老师教育理念符合时代要求,态度认真地钻研教材,能力有正确理解、把握、创造性使用教材,可以据学情取舍教材、联结相关资源,教学方法上,老师不做高高在上的权威,老师做辅助者,吸收新知识新技术等文化的老师,是创设活动辅助学生实践老师所讲理论进行实证的导演,创设的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注重讨论式、启发式,包容学生差异,尊重个体差异文化。
学生不是师云依云鹦鹉学舌般的机械照搬,在其独特学养基础上,经历具身化体知过程中,习得自主学习意识、习惯、方法,获得学习效能感成就感,从而对语文学习充满自信、自豪、积极动机和兴趣,是为舞在当下体验人生智慧的精灵。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综合性体现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比如单元教学、专题教学等;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实践性体现在:读书要博览群书、精读经典,多读书、读好书;写作要重视体验感受感想的输出,要养成事实+感受的有感就输出的习惯,可以是书面可以是口头,不造成情境已逝亡追逮的遗憾;口语交际不仅在专门的口语交际课堂中训练,更要随时随地省察倾听、表达、交流的状况;对于各种信息,要养成归纳、分析、综合的批判性思维习惯,构建专题学习方式;拓宽学习空间,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等人文性素质与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等工具性实践过程融为一体。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语言建构和运用进行实践能力的形成过程中,鼓励好奇心、求知欲,
使思维发展和提升,比如想象力、联想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等。
(五)具体建议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二、阅读教学建议
认知阅读作用: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认知阅读教学性质: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不是老师一人的独角戏。
认知阅读教学过程:首先,课下预习自读文本,主动积极的思维如联想生活经验、想象语句情境和记录喜欢、厌恶、惊叹、无感、困惑、质疑等感受感触想法情感活动;其次,课堂上跟随老师加深理解和体验;第三,课下写反思笔记,记录感悟和思考,比如受到的情感熏陶,获得的思想启迪,享受的审美乐趣。
认知阅读教学注意事项: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为学生经历不同,会在阅读中各有体验,如《教育的情调》老爸关注北极光的奇异,孩子体验的是黑夜。写课程听课反思情绪千差万别;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如不要求主观题所谓统一答案;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认知阅读教学作用:获得感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理解(分析、归类、综合、类比、联想、想象)、欣赏(直觉、语感思维,如万万直觉多)和评价(于漪评价有理有据:现代汉语叠词的作用)的能力(年级越高越重视迁移力、创新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认知阅读教学方法:
1、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老师下水做读书笔记从内容、形式,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态度价值观,从语文核心素养各个小角度,从语文教学理念等角度),利用阅读期待(题目析意导入、文意质疑导入、温故比较导入等)阅读反思和批判(写课程学习反思笔记)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2、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朗读目的是展示对文本的理解,不是为展示语音而展示语音。
读是必不可少的,达到对文本较好理解,最起码读三遍:初读知大概,二读明文意,三读写收获: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读它是为自己人生添色彩!
3、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