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华应龙老师的量角教学案例,心中深有感触:看了他在备课时深层次的思考,孩子们为什么学了量角之后还没有形成技能,总结的对点对线诀窍怎么用不上?如果是开口向右的角还好办,容易测量,但开口是左的怎么就成了孩子么测量角的死穴......
华老师在备课前深层次的思考为他这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环节的设置上,开头就以孩子们很熟悉的滑梯入手,三部不同角度的滑梯让孩子挑最喜欢的一部,就这样以交流的方式让孩子们理解因为“角度”不同,造成玩滑梯时的不同感受。在带领学生测量之前,先让孩子们找准了量角器上的角,它不仅仅是一个测量工具,本身就是角的组合,量角器上找到了角,也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再拿它当测量工具去测量角的大小的时候,就很容易理解对点对线,同时让孩子们画和别人不同的角,用开口不同的角告诉了孩子们角开口是不同的。
最后,华老师在学生猜测两个角的大小之后,又带领学生用量角器测量两个角的结果,发现原来看到不一定是真相,比较接近的时候,不仅要猜想更要验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全部测量之后,华老师加了几笔,这个图形就摇身一变,变成了足球场球门前面的射门区域,孩子们发现原来数学中量角还和生活中的踢足球有关系,越近踢进球门的可能性越大原来有着科学依据,所以有个博物馆陈设的足球门旁边就放了一个量角器。同时还结合了生活中角度的运用,学习用的椅子、休息的沙发等地角度都是略有不同的,根据人们的不同需求而设定。
每节课都是这样,事前有着很多的思考,而这些来自日常教学中的积累和思考,对学生学情的精准把握,更来自华老师精益求精的追求。他的课每一个环节都可圈可点,化错固然很美,但更美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原来,数学也可以这样教,数学也可以这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