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第一章
怀特海认为: “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 他认为,此智慧乃是理性智慧(求知、求真)和价值智慧(求善、求美)的有机统一。前者包括专业知识训练,后者的重心则在艺术和美学教育,旨在培养审美习惯。因此教育就不应该是“为知识的教育”,而应该面对整个人类文化,包括静态文化结晶,更包括有关人性的一切。教育的主题就是五彩缤纷的生活。既然生活是完整的,分科是对生活不同角度的观察和思考,那么,在学校课程中,教学应“少而透”,即分科不要太琐碎,要摒弃各科知识之间的分离和隔绝。各类知识理念,要学以致用,要在生活中展现知识的魅力,因为有文化的熏染,学生自然就不会成长为各种工匠,而是专业技能表现出很强的实践性、个人性、有机性、艺术性、独特性,也就是形成了怀特海所说的“风格”,这就是他所谓的智慧教育。
“学校开设的课程,不应该像仓库中的杂物一样,胡乱地存放在学生大脑中,而是应该有机融合,最终作用于学生的生命。学习音乐,不是为了学几首歌曲;学习舞蹈不是为了跳几支舞;学习美术,不是为了画几幅画;开设阅读课,不仅仅是为了多阅读几本书……课程的开设不能等同于记忆的操练,而应该与学生的精神生活相联系,从智力、情感、审美、道德等角度综合作用于学生的生命。”
此段文字让我想起学校某些专业的课程“因人而设”的现象。还有大部分课程教师之间无交集,各自为阵,无沟通,整个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教学实践并不明确对应。再看某些专业学生的毕业展示,那只是跟某门课程相关,但不必然跟某个专业相关。对该专业的领会以及技能在毕业展示中没有整体表达。这就很难有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幻想着我现在所教的学前专业学生毕业的时候来一台有充满教育情怀的毕业展示: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有教育故事贯穿,所有的音乐舞蹈绘画都出于对幼教对理解!
怀特海还指出,教育教学要遵循“浪漫-精确-综合”三阶段的发展规律。浪漫阶段,要用鲜活的、丰富的材料内容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将学生的兴趣紧紧围绕在知识周围。在这个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方向性指导,发掘知识魅力,为精确阶段做准备。他是知识的探险阶段。而精确阶段,是知识客观化、系统化的过程。这个阶段,各种事实汇聚于特定的主题,学生开始明晰事实和原理。最后的综合阶段是对知识原理的运用,是下意识地主动运用知识的阶段,同时又是在生活中的冒险,只是这次冒险不再是莽撞的,而是训练有素的。
对三阶段的理解似乎每个人都应该能很好的理解。就好像我学书法,自己拿起笔来画几笔,得到周边人的表扬,自然就来了兴趣,这就是浪漫的感知书法的乐趣。接下去就是专业老师指点,之处不足,那是精确的训练。而到一定阶段的创作,那是带着镣铐的舞蹈。或者也如我阅读,第一遍浏览,只是浪漫期,看个大概,第二阶段则是专注于一定的主题或问题,等到第三阶段,那就是运用。只是我目前这水平,很少有达到这综合阶段。
理解容易,运用难。将三阶段运用于课堂教学,从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就不是简单的事情。因此教育是技术更是艺术,永远吸引着不断奋进的追求自我实现的人们去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