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居听书》是节选自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刘鹗的《老残游记》中的一小节,虽然是选自小说中的一部分,但是此文可以看作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个人认为一篇散文应该选择教什么,可以从以下四步中找:
辨体:散文可以分成很多体,有记叙类,有描写类,有议论类,有哲理类,此文可以看作是记叙描写类,那就要思考记叙了什么过程,作者的情感过程是怎样的,再现了什么人事,句子上有什么特别之处,描写有何妙处?
识人:了解作者,是什么样的人写出了这样的“文章”?刘鹗有两大特点:一是他本人精通乐律,是广陵琴派的传人,他收藏的唐琴“九霄环佩”是近代四大名琴之一,归入故宫博物馆,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听懂王小玉说书的具体内容,才能将说书的过程描写得那么细腻;另一个是他是太谷学派的传人,太谷学派的宗旨是人都是秉赋自然界的生机而产生、发展和作用的,他们秉承“教养天下”,所以他本人都通过游历天下去救国报国,正因为他充分的与大自然接触,所以在他听到音乐展开的联想中都与大自然有关,与登山有关。
断文:阅读完全文,我们发现全文的亮点是描写细腻优美,而这种细腻和优美运用的主要手法就是烘托和比喻。
定点:基于前面辨体、识人、断文三个过程,再研究我们的学生,他们写记叙文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描写,写记叙文都是记流水帐,平淡。所以本文教学的内容可以定为“品析比喻句的妙处”我认为邹老师的定位是非常非常准确的。
所以,邹老师的课第一大亮点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基于对本班学情的研究之上的,符合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的心理学规律,这是高效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接下来再看邹老师运用的教学策略,邹老师采用了独学群学,小组讨论等学习方法,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这很难得,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学生真正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将自己的阅读后的感悟与全班同学与老师分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时予以补充纠正,学习效率大大的提高了。这是邹老师本节课的第二大亮点。
在本节课的高潮环节,邹老师设计了让本班同学表演古筝,这个是本节课的第三大亮点,一是对于表演者而言,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来了孩子的自信心;二是对于班级其他倾听者而言,增强了对音乐本身的熏陶,激发了孩子们写作的欲望。美中不足的是在最后写作环节,如果能结合刘鹗写作的技法,在多媒体上展示具体的写法指导:
(1)听懂音乐的高低快慢急缓、节奏与韵律。(后面的梁思成的《重复与变化》可以先上,因为任何的音乐里都会有重复的部分,而重复的部分正好是一首作品的高潮部分,先学完这个对学生鉴赏音乐会有一定的帮助);
(2)听懂音乐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由音乐听到的感觉进行想象和联想,应该联想自己最熟悉的事物或者场景;
(4)用合适的手法表现自己听到音乐后的感想,例如侧面烘托,正面描写的比喻(通感),即如何将听到的感觉通过其他的视觉、触觉等表现出来,状无形之物为有形,如何将听到的声音转化为其他的声音,“状无知之声为已知之声”。
每一节课,特别是语文课,上完之后总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可以说没有完美的课堂,但是正是这种缺憾美,更激发了我们改进教学、反思自我的欲望。正如张新华老师所言:“一节优质课上完,它真正的生命力才刚刚开始”。邹老师接近完美的一节课给予了我们反思的契机,我将以“五维设计”的视角继续研究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