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少辉
荀子说过“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个人做事情,不要等到万事俱备再去做!还有一个是鲁莽理论也能说明!
以下是作者正文:
晚上,听北大教授茅以轼解读《终身成长》这本书,有所启发。他说,人分两种思维,大部分人都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用外在的成功来证明自己的天赋优势,通过自己的成就来证明自己比别人强,例如我们的高考,职场的升迁。还有一种人是成长型思维模式,把成功当作成长,只要不断成长就是成功。对于这种人来说,失败啊、挫折啊、困难啊,可能会让他更有成就感。这种人不断地超越自己,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断地突破和创新。这种人就如不以挣钱为目的的企业家,不能名誉为主的大学者。
我是个普通人,和大多数人一样,属于前一种人,很多时候总想糊弄点外在的东西来证明自己。从不敢直接面对外在的压力和挑战,在困境中让自己更强大。总想把自己包装起来,不受外界的侵害。
到了中年,扪心自问,说句实话,我算是一个努力的人。我的努力不是因为天性刻苦,而是因为胆小。不想过多地求助于别人,于是,就自己一个人暗地里下苦功。在上学时,因为刻苦曾尝到了用功的好处,让我的学习成绩更加体面。参加工作后,因为努力也让我在众多人面前更加有了尊严。在其它方面,因为善于用功,让我常常比别人有些好用的技能。例如,刚用电脑时,我学会了五笔打字,并且坚持用下去,二十年来,因为打字速度较快,给我的写作等文字处理能力带来了很多便利。时间长了,我渐渐认为,凡事努力总没有错,只有付出了,总会有回报的。
时间久了,我越来越习惯于死磕,不喜欢求助于别人,也不擅长与人合作,总认为自己有比求别人强。一个人要想做成事,就得靠自己的能力。什么是能力?用茅以轼教授的解释,常指体力、技能和心理素质。我也常常在这三个方面下功夫,并且常常引以自豪。
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孔子说“君子不器”,能力再高,也只是停留在“器”的境界。在历史上,这种人最多就是武夫和工匠,只是干成具体的事,成不了大气候。
一个人要想做成大事,更重要的是靠个人的品德和境界。有高尚品德的人,就有了与人交往、合作的诚信体系,就可以团结更多的人来一起做事。境界更重要,境界高远的人,看问题就会高远,就不会因眼前的困难的矛盾而影响前进的步伐,不会因为眼前的纷扰影响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如果说一味重视个人能力提升的人是埋头拉车的车夫,那么有德的人就是运筹帷幄的战略家。在历史上,有德的人就如尽忠诸葛亮、仗义的关云长,还有失败的项羽,虽败犹荣,口碑好得很。
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还有一种伟大的人,就是依道而行的人。我们每个人有能力再高,都不可能超越自身的局限性。我们个人的格局再大,都不可脱离时代的影响。如果你是一个懂道的人,就会依道而行。在合适的时间里,找到合适的地方,团结合适的人,做适合自己做的事。这种人就是伟人,就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人,就会放大自己的力量,做好自己的事情。这种人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帝王将相了,或者是勇立于历史潮头的人,如商人先祖范蠡,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范仲淹。
人到中年,我越来越发现,再也不能在个人技能上计较了,揪着自己的头发不可能脱离地球。个人能力总是有限的,关键在于与人交往,在于与人合作。如果能让自己静下来,找准自己的位置,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能做的事,那要算最好不过的了。
今天下午,在与同事交流时,他说,想把中小学语文、数学教材弄通弄懂,然后对其进行解读。听到这种想法,我贸然打断了他。我说,解读教材真的很重要,但是你的优点并不在解读教材上面,把一门学科解读清楚,对于一般的老师而言,也绝非十年之功。但是,凭借你的优势,完全可以做些了不起的事情。我懂得同事的用功,也佩服他的用心,但是,他只看到了能力,而忽视了战略和方向。
这话难道不是在说我自己?
荀子说过“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一个人做事情,不要等到万事俱备再去做。因为,当你辛辛苦苦一点点地累积,等到条件圆满时,环境可能早就又发生了变化。那种等到条件圆满再出发的人,其实,很可能像我一个是个努力型的胆小鬼,只会死磕,而不会团结人,看不清方向和大势,这样的人,一生都在苦苦追逐,做个小事尚可,大事百分之百地失败。真正勇敢的人,首先要敢做,凡事先做起来,然后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路常在脚下延伸,路常常是看不见的,走着走着,自己就走出了一条路。
这篇文章算是读书体会,也是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