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聊一聊,习得性无助这个概念。
习得性无助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于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
对于孩子来说,当他在学校里,一次又一次考砸时;一遍又一遍学,却怎么也学不会时;慢慢地,他就开始习得了这种无助感。同一件事,别的同学,可以轻而易举完成,到了自己这,即使很努力,但依然做不好。
习得性无助很大原因是因为定的目标太高,高到孩子跳一跳还是无法够到。反复的做不到,就会造成孩子习得性无助。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三个步骤。
第一步,我们需要帮孩子把目标分解。一个完不成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一个可以达到的小目标。
第二步,根据我们设置的小目标,一步一步完成。比如背一篇散文,我们可以试着让孩子从一句话,到一段话,再到一篇文章。
第三步,在这个做不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帮助孩子明白三点。这个难题,哪里不会,有什么方法解决,我们从中能学会什么。比如,写作文这件事。我们不知道怎么开头或者没什么素材可写,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呢?我们可以平时多积累开头写的好的文章,多模仿。对于写作文无话可说这件事,我们可以多积累一些经典的话题。
在我们想办法解决难题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思考问题,学会了寻求帮助、学会了学以致用等等。所以,碰到问题或难题其实并不是坏事,它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很多东西。这其实就是帮助孩子建立成长性思维。
不管是孩子,还是我们成年人,我们都曾体验过无力、无助、无可奈何的感觉。下次,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是否可以学着让自己试着换个角度看待它,然后积极的寻求解决的办法,并从中学习提升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