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皇帝,一场与匈奴的战争,在2000多年前发生了一场长达40余年的战争,在战争后胜利迎来,随之付出了相应的代价,但在曾经和未来的历史中,他们用了一种别样的方式,却也引起了意想不到的成效,和亲,贸易,建立友好国……,他们说明这场战争的错误和真正的解决之法。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究竟错在哪里呢?接下来由我来一一论述。
首先,战争的成效不大。
汉武帝在这场战争中,用人是最好的,就拿卫青举一例。一万骑兵,击匈奴,取首胜,一不做二不休,直捣黄龙,打到祭天龙城,掳单于,七战七胜。可在这光明伟业之下,谁知道,其实都是无用功。在这场胜利战争的背后,和平仅仅是短暂的,匈奴大批人马向西逃窜,在通往西域的路上持续骚扰,阻断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网。可在这时汉武帝却怎么也用不上劲儿了,从他们用人的方式中即可看出。
首先是飞将军的部队,与匈奴一样,擅长骑射。早早知道匈奴的动向,提前做好准备。可是这样的部队仅仅有一支呀!匈奴分布甚广,哪里可以对整个战场起作用。二是日夜连守,使其找不到偷袭的间隙。但耗时耗力,整个战场绵延千里,根本不可能一寸土地一个兵吧。所以这个方法也是不可行的。第三种方法也是战场主导的方式。以少胜多—一堆步兵包围一个骑兵。但是反而造成损失过大,耗人至极。而战争的幸运就好在汉朝,人多兵足。严重的损伤后,等待后勤人员补人来。而正是因为这一波一波的人员才勉强维持战争胜利。可维持的仅仅是100年左右的安宁,所以不值得打这一场战争。
战争损耗人力还不算什么,没了財和粮,人一样活不了。
刘邦.文景,几位皇帝。在汉武帝登基前打下了足够的资本。与民休息,重农抑商,强化军事,一条一条的法令就像给汉武帝打响的这场战争专门定做的一般,汉武帝穿上国家这件豪华大衣时。他没有延续老一辈的做法。而是开通了新路,但只因一个“战”字,10多年来积下的钱财付之一炬。这么大的消耗不能空口无凭。我收集到了一组数据。“119年动员14万匹私马和14万人运粮,反得斩首匈奴七万”这样的一个数据已经让人十分吃惊了。光运粮的就14万人。而当粮食运到时,恐怕也只剩一点点了吧。而纵观整个战场。战役总共投入了24万匹战马,50万兵力,匈奴伤亡10万人,西汉损伤10万战马,7.8万人。还不说说私马的消耗,就国家的战马,也损失了这么多。
翻阅《汉书·昭帝纪》其中记载。“海内虚耗,户口减半”这样的战争还不如不打。 但你真的以为,先辈们的国库够用了吗?当然不够。在战争刚到一半多时,国家早就没钱了。没钱了怎么办?这时有一个大臣提了一个坏主意“借钱”。这方法为什么成为坏主意?在当时大部分民众早就已经没钱了,而汉武帝将目光投到了那群富人身上。于是买卖官位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这样一个看似不靠谱的方法,对财政成效盛广,解决了几年来的财政危机。还解决了几千年来人们向往和需要。但随之而来的许多地方官品行败坏。良莠不齐。让整个官僚机构腐败不堪从地方开始腐烂,慢慢蔓延了中央,至于后世不得降官1万多名才勉强控制住了。
汉武帝在战争后也后悔了。一份《罪己诏》看出了他的内心:“乃者贰师败,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忧民也。今朕不忍闻……”
打了这么多仗,消耗巨大,可是匈奴为什么要来频频骚扰?
汉武帝还是没有搞明白。如果他们知道彼此,我相信一定不会再打响战争。首先匈奴要持续的入侵,他们无法自给自足吗?答案是的他们的确无法自给自足。曾有人统计一整个匈奴部落的消耗,一天需要25万斤粮食,一年就需要900多万斤粮食。但他们不是农耕民族,哪里来的那么多粮食?自然,他们是游牧民族。每天干的是放牛放马了。可一个人一个月内就要吃一只羊。看起来是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草原上也会发荒灾啊,而在那时频频发生。千里无草,牛羊没有吃的必然会死,没有吃的,不抢怎么生活?于是他们的首领单于带着军队大举进攻。粮草短缺,早已养不活人们了。由此可见,战争并不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其次,匈奴的骑兵强悍,以凶猛著称,频频进范西汉兴盛时的边境,在络绎不绝的商人之间抢夺,但是这次正好碰上了汉武帝,游牧民族的他们骑马射箭在草原上是日常,而且实行刑法编制,成年男子都为士兵。再重要关头,女子也可以上战场。可汉军大部分为步兵。 虽说汉军中也有骑兵,但是骑马射箭,能比匈奴好的也只是寥寥无几,而没有办法,只能以多胜少了。
最重要的是他们看不起汉人。他们在礼仪习惯文化等等无数的不同中,让他们认为汉人很搞笑,或者是不尊敬神灵。
由此可见,匈奴真正需要的不仅仅是粮食。还有更好的环境.文化.知识。
在了解匈奴的需要后,我发现,战争才是最不可取的,我们要针对匈奴的需要来用更好的解决方式,首先我们要从三个角度出发。他们分别是建立友好国,贸易与和亲。
我们要与匈奴建立友好国要从什么入手呢?
自然是他们的需要。他们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是粮食啊。我们可以他们成为兄弟国,定期给他们输送粮草,帮助他们脱离贫困,从食不饱到能吃得饱。就像我国现在的扶贫政策一般,帮助他们整个国家。在他们适合耕地的地方,教授他们技术,给他们土地,让他们进行更好的游牧,而这样进行着必定可以保持百年来可以互不骚扰,用国家的一部分利益,给予他们,这样才可以与他们建立友好的关系,就像宋朝的时候,宋朝与其他国家互称兄弟国,定期给他们输送粮食,金银财宝,保持了数百年来没有战争,但是损耗又不大,仅仅消耗了朝廷一小部分财政收入,而换来百年来的和平,这样的事谁不喜欢呢?而唯一与汉朝的区别就是,他们向着少数民族俯首称臣,而汉朝要与他们互称兄弟国。这样扶持着他们,让他们渐渐成为汉的附属国家,最终与汉进行融合,让两个民族进行交融,就好像唐朝那样,匈奴有汉人杂居,反而让国家的实力大增,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建立友好国还不够,仅仅是单方面给他们利益,维持和平,多少年下来,一直这样给着,迟早到要达相当于一场战争的开销。所以在建立友好国之下,还需要有一种方式来扶持他,那就是建立贸易往来。
贸易就是互通有无,将匈奴有的和我们没有的,互相交换。互惠互利,互相通商往来,打开更广的商贸之路。但是匈奴有什么可以值得和我们交换的呢?那当然是我们所缺少的羊肉牛肉,羊皮牛皮,羊牛马各种动物的皮毛,肉。不仅如此,还有草药,金矿银矿,煤炭,铁,都是需要的,只要传给他们开采技术,通商还不是很简单的事情,这样两国之间,互惠互利互通有无,但是路途遥远,十分的不方便,怎样才能更好的进行商贸呢?可以在两国之间建立城市,专门进行贸易往来,像这种贸易往来诞生的城市也不少吧,专门修建道路,汉朝都愿意与西域那么远的地方通商,何况匈奴这么近的地方呢?贸易不仅仅是单方面的给匈奴扶持,而是双方面的互利。
仅仅是经济上的帮助还是不够的,还得有政治上的支持,而最好的方式就是与他们合亲。
而十分有名的其中一个,相信所有人都知道他名字,王昭君。这个一点也不陌生的名字,谁知他是嫁到匈奴去的。公元前68年,匈奴发生内乱,汉朝帮助呼韩邪单于,统一了匈奴,并与汉朝和好。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请求娶汉朝的宫女作为阏氏,于是汉元帝赏赐五名宫女给匈奴单于,而王昭君就是这五名宫女之一。
王昭君共嫁给过两任匈奴单于,她在匈奴生活将近四十年,在这期间,匈奴和汉朝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战争。王昭君也受到了匈奴的敬重,死后,她的墓地也常受到匈奴人的祭祀。总的来说,西汉时期10位与匈奴和亲的公主,换来了汉朝边境将近一百年的安宁,她们是值得我们后人敬仰。虽然她们当中有9位没有留下姓名,但唯一位留下姓名的王昭君,一直都在被后人所歌颂,让我们知道汉朝的女人确实不比男人差。由此可见,和亲是十分好的一种办法,不仅可以让两国亲上加亲,还可以减少战争,如果匈奴里都是刘氏的后人,匈奴的皇室中都是亲戚,渐渐的,匈奴的皇室中都是被同化的匈奴人,那么战争自然不会发生了。
匈奴与汉战争的解决之法。不仅仅是战争,有比战争更好的方式,甚至可以让国家更加富强,每一场战争,虽不一定都是错误的,但是每一条生命都要对他进行敬重,战争,无论对于国家还是亲人都是十分大的打击,有更好的方式,为什么非要用血淋淋的战争呢?愿世界再无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