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听“梁祝”小提琴协奏曲
最早听到“梁祝”小提琴协奏曲还是在30多年前,当时的一个同学家里,偶然听到卡带播放的,应该是盛中国的作品,听了一会,很刺耳,就作罢。此后,偶尔听过片段,都未留意。
前段时候,有幸与一大师相谈后,遂找了几个无损来欣赏,目前已完整听了40多遍。只能用听,而不能用“欣赏”是因为越听越感到,自己太浅薄太浮躁。
比较了几个版本,俞丽拿的太柔和,盛中国的没找到,日本人的味道不对,听的最多的就是1997年JVC版的吕思聪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陈燮(xiè)阳指挥。
整段不到28分钟的音乐,从开始到结尾紧凑、充实,信息量大,起承转合连贯统一,非常抓人、摄魂,将全部思维集中于此刻,没有机会去做其他的事情,喝口水都怕打扰了音乐的演奏。当最后轻音骤停之时,总是意犹未尽,不知当初为何不写得更长一些。
作品创作于1958年,作者是陈钢(1935年生于上海)、何占豪(1933年生于浙江诸暨),当时两位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此后至今,两人没有更有名气的作品,前几年,两人还为此作品屡发纠葛。
休息之余,反思梁祝的故事,其实有诸多不太合适。
一、同窗三载,不辨雌雄
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一起共同住校1080天,这期间生活起居、吟诗作对都在一起。除非一个近视1800度、听觉几乎丧失、观察力完全缺失的家伙,否则不会连一个女扮男装的都分辨不出来吧。即使梁山伯这样,其他同学也看不出来吗?如超女李宇春者,也能看出是个女的。而且,1700多年前,基因变异不明显,女性特征在祝英台身上还是应该很明显的。
排除了身体残障的因素,那么梁山伯是一个情商低下、智商堪忧的学生。说他情商低下,就是在耳聪目明的情况下,不能觉察到英台在皮肤、手指形状、喉结、握手力度、说话声音、胡须、饭量、饮酒、体力、去欢唱状态、上厕所等等这些诸多明显差异。
智商堪忧是,古代虽然没有生理卫生课,也有诗词描述男女区别,如果学习认真并活学活用的话,也能作出正确辨识。
更奇葩的是,在十八里相送过程中,英台不断地暗示提醒梁山伯,这哥们全过程就没听出来和感觉到,如果不是残疾人、不是情商低下、智商堪忧,那是什么?除非,除非他是一个深有城府、大有阴谋的家伙----假作不解风情,给人以忠厚老实、可以托付的样子,其实悄悄流连勾栏、遍赏红粉。那这太坏了,深深地欺骗了英台,一个良家女孩的感情。
二、真挚爱情,开坟纳人
话说梁山伯死后,祝英台出嫁路上,梁某阴魂不散,故意使出手段阻碍婚车前行。进而在祝英台哭拜过程中,使坟墓裂开,将祝英台摄入,因其中空气稀薄,两人变为蝴蝶飞出。
这梁兄实在自私至极,既然真爱英台,就应该让她快乐幸福,给她一个好的机会和空间。英台找的马文才,那就是高富帅的代表,美好的生活即将开始,不给祝福,反而将英台弄死,这不是可恶的嫉妒恨吗?
自己的快乐让马文才成了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假若人家也痴情自杀,这不是一个错误决定,害死两个生灵吗?还有祝家收的马文才彩礼怎么办,已经存定期了,取出来损失好多利息呢。
仔细分析一下,当时很可能是送亲路上,祝英台在踏上幸福生活的路上,顺便祭拜愚钝的昔日同窗,不料南方天气多变,忽然雷电交加,空旷之地,无处藏身,一道闪电下来,击中坟前英台的飘飘长发,致其身亡。后人以讹传讹,变成现在的故事。
三、永远相爱,化身为蝶
蝴蝶的寿命一般不会超过1年,只在4-10月左右存活。为什么要变成蝴蝶呢?喜欢那种不断轮回吗?那就是虫子、卵、到成虫不断变化的过程,又疼又恶心。而且,蝴蝶相似的很多,下辈子还能找到英台吗?不是花心想经常换换吧。
分析一下,如果真的相爱,应该变成两只乌龟才是。不用考虑食物和位置,在坟墓里、在野地中、在柱基下,都可以餐风饮露、随遇而安。据说最短也有800年寿禄,长久的还能活10000年。如果变成乌龟到现在还能活着,那才是真正长相厮守、彼此珍重、永恒持久的真爱。
......
这只是听了40来遍的一点粗浅体会,期望以后在欣赏中会有更多地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