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在德国学习生活一年,这段留德生活虽说不长,但也足以让我对中国与德国高等教育之间的差异有了一些认知。游历过除德国外一些欧陆国家,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受东西方到了文化和生活方式层面的差异。现在想将自己的短短一年的学业和有趣的生活中所知、所思、所悟分不同的部分整理出来。今日先分享高等教育篇。
众所周知,德国的高等教育是宽进严出形式的,即容易申请到大学,但不容易毕业,本科4-6年正常、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就不确定了,更多取决于你的导师态度。宽进一方面由于德国不以高等教育为产业,没有高额的学费门槛,另一方面教育资源分布较为平均,除了少数名校,大多学校的教育水平没有明显差异,所以想获得德国高校的录取通知书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
相反,造成严出局面就有多种方面的原因了,语言、学习内容、以及生活模式都会导致难以顺利毕业。首先,德语的复杂性放眼全球堪与汉语媲美,这样学习难度直接上升好几个level;学习内容方面,德国的考试采用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但期末考试的难度就比较大了,许多同学会因为同一门课程挂科3次就必须转专业重新读;生活模式方面如果在德国念书,单除了学习外还要学会处理个人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这个难度系数偶尔比学习还要大,生活部分会提及。
另外,德式教育明显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是任何时候都有最自己的事情负责任的态度。
一直以来,培养自我责任感似乎是中国家庭教育及应试教育中缺乏的短板。
成长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这些经历,父母帮我们决定了该念什么学校、该培养什么爱好、该交往什么朋友;在学校里,老师同样帮你规划好这学期的内容,考试内容,课余安排等等。 然后等我们18岁成年进入大学后,我们依然习惯与家长和老师安排的一切,去什么城市,选什么专业,进入什么行业,甚至跟谁组成家庭。我们的大学也会帮你打点好一切,便宜的宿舍,一年365天的食堂,轻松的学术氛围让你在学校里只要埋头学习就好。
而这种温柔乡却会让我们变得懒于思考,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缺乏自我管理和规划,等毕业进入社会时才猛然清醒,甚至会怀疑我有能力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生存下去吗?德国的教育则相反,从幼儿教育开始,家长和老师都非常注重培养孩子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任的态度。
举几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德国很多大学的宿舍都是有限的,所以有相当大一部分同学在进入大学时要提前在当地城市租房住,独自学会照顾自己的生活。在学习课程规划中,每个同学设计自己的培养计划,许多课程都要自己去安排,包括每学期所选课程,需要通过的考试等等。因此同一班级的同学每人的课表都不一样,自己要学会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好各项安排。记得学校的考试需要提前在校网注册,而且注册端口开放时间只有2周,如果错过这个注册时间,本学期就无法考试,这个规则听起来有点不可理喻,但是基本上德国同学没有会错过这个时间的,而中国同学时常遇到错过开放时间,期末又去考试中心找求老师求情。
我时常反思,为什么周围的德国同学就能把自己的学习安排的有条不紊,很少出现差错。也许是他们从小的教育环境中老师和家长更多的是引导孩子所选择而不是替孩子做选择,所以能够形成良性循环:认真思考— 慎重选择—接受结果—勇于承担。
良性循环的意义不在于学会做多少正确的选择,而是能够学会以更加坦然的心态接受选择的结果,这样才会以过去为养料,慎重对待未来的人生。学会对自己的事情负责,才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