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时候,住在妈妈单位分的房子。一个小客厅,兼具着餐厅的功能。开了两个门,一个连着爸妈的卧室,一个连着我的房间,和哥哥的房间。有一次吃饭的时候,不记得什么事情闹别扭了,我生气一扭头,门用力一摔宣泄情绪,把自己反锁进房间不出来了。
我爸脾气挺温和一个人,都特别受不了这个。有一次把他都搞毛了。他气坏了,用力敲门叫我出来。以我的性格,怎么可能你连个台阶都没给,让我出来我就出来?所以我就一直倔在里面不出来。
里面越不出来,外面就越气急败坏,耐心一点点在被挑战。敲门的声音也从雨点般的清脆声,转化成手掌重击,拍得我房间的墙好像都在晃。
“你出不出来?”
……
“听见没有!!!???出不出来!!??”声音被激怒得越来越大,“再不出来我把门踢开了啊!!!!”
我趴在床上,从一开始的生气赌气撅嘴,到竖起耳朵异常警觉。外面的局势在发生变化,恐惧一点点袭来,隐约感觉,如果门真的被踢开,一定免不了一顿揍。
但那股倔劲儿又使劲拽着我,让我无论如何不能开门,尤其这个时候更不能开门,一开就认怂,士可杀不可辱,要像烈士一样保持尊严!
(二)
最近开始张罗公司的事儿,正式进入母婴护理行业。一进来就遇到了筹集资金,股权分配的问题。满脑子都是这些事情,像打了鸡血一样,没睡意。
我一个朋友说,我挺能折腾的。
这还真是说对了。
2011年,因为身份证丢失,必须得去户口所在地西安办理。就顺道去探望了留在研究所的几个同学。
有个女同学,那会儿已经结婚,快生孩子了,几年未见,聊聊近况。
“反正就是这样了,我现在都能看得到我老了时候的生活了。”
听到这话,我心里当时咯噔了一下。为什么咯噔一下,那会儿我还没有答案。
一眼就能看到老,是啊,研究所属于保密机构,所里待遇相当好,房子也有,待下去慢慢晋升,四平八稳,岁月静好。但为什么我觉得这样很可怕呢?
(三)
我毕业以后,选择了一条非同寻常的路,在很多人眼里,我的选择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也无数次问过自己,我这样选对吗?这么折腾干嘛呢?我给不出一个标准答案。与其说,是在探索到底什么适合自己,不如说是在很多需要突破的地方探寻自己的边界。
潇洒姐的公号上有一篇答读者问,一读者问,刚毕业的女生该不该进创业公司。里面的回答提到两个指征,我觉得很有价值。
一个叫风险偏好。
是否喜欢冒险?是否喜欢在高压力的情况下开展工作?是否喜欢带着高压力,高强度的目标去生活?甚至吃饭睡觉都在这样的环境里?人和人是不一样的,从运动喜好也可以看出来,比如有人天生喜欢极限运动,有人就喜欢在家躺着享受风和日丽。这个风险偏好大部分是由先天决定的,后天环境人事物也会造成一些影响。
另一个就叫做抵御风险的能力。
比如你做理财,在银行存了5万,结果血本无归,你是还能接受还是会痛彻心扉?潇洒姐说,在选择工作早期,抵御风险的能力通常是你被这个社会评价出的价格。她可能更多是从择业的角度来说的。
(四)
这两个指标很有趣,其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
我给自己做了个自测,我肯定不属于风险偏好偏低的人类,应该是在有点偏高这个点。上面说的,同学说一眼可以看到老的生活,在我看来就极端可怕。一个高风险偏好的人,到了一个特别稳定的地方,会受不了。会很郁闷的思考自己的价值所在,生活的意义在哪里?
再来说抵御风险的能力,原来可能是偏中,后来选择创业,经历很多事情,摸爬滚打,硬生生被逼到版本升级了哈哈。
再拿我摔门我爸敲门的事件来比喻,我选择了一个会带来高风险结果的行为(猛摔门,一旦被踢开有挨惨揍的风险),我抵御风险的能力呢,就是能死扛。任凭当时空气中都弥漫着紧张紧绷的气息,任凭敲门声从雨点到阵雨到急促的狂风暴雨,我的小心脏跳得越来越快,我就是死扛在那里,不开门,直到门被踢开……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仍然不会开门。但现在的处理方式可能比那时候高级,那时候不开门更多是被动的;现在我可以让自己不开心的时候选择不吃饭去房间待会儿,但不会把情绪带给家人。是不是可以理解成把风险在一开始就降到最低?
所以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当一个有高风险偏好的人可以把风险预先降低,是否意味着,她的高风险偏好等级又提升了?
因为,一旦她学会了应对以前她认为的“高风险”,她必定会更从容,这个曾经的高风险事件于她来说风险已经不大了,她已经应付得来了,未来还会有比这些风险更高的事件出现。
我们就是这样一点点试探和挑战着我们的边界,在我看来,这就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