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早餐中国》热播,很多四川网友看了不服气,四川美食那么多,怎么播了20几期才只说了个抄手和肥肠粉?在集四川早餐大成之地的成都,我们自然要来说道说道成都早餐文化的那段历史。
今天,我们先来回味一下包容万千精华、勾起全城食欲的白胖子——包子们的前世今生。
说起包子,老成都人的记忆中,一定少不了一道已经流传了百年的美味——韩包子。“北有狗不理,南有韩包子”是成都本地曾经流传甚广的一句赞誉。
韩包子最初是家面馆,由温江的韩玉隆在清代宣统年间开设在原来的南打金街,也就是今天红星路三段和四段相邻的位置,具体开店的年份,有说是1909年的,也有说1914年的,当时生意还算马马虎虎。
韩玉隆的儿子韩文华接手面馆之后,为了做出特色,就在包子制作上狠下了一番功夫。他先将肉馅取净猪腿肉按肥四瘦六的比例剁成小颗粒,再创新加入剁成茸的虾仁,同时添加酱油、胡椒粉、花椒粉、鸡汁等调料,搅拌成包子馅。此外,韩文华又用上等精面粉加入熬化了的猪油和少许白糖揉匀,让面皮上锅蒸过之后皮薄色白、细嫩松泡。
这样一来,包子特色大增,知名度也越来越高,不仅很多老成都人亲切地把包子叫成“南虾包子”,老板也因此把店名改成了“韩包子”,还吸引全国著名书法家徐无闻先生亲笔撰写了一副对联悬挂于店门口:“韩包子无人不喜,非一般馅美汤鲜,知他怎做?成都味有此方全,真落得香回口畅,赚我频来。”
“韩包子”在1990年12月被成都市政府命名为“成都名小吃”,又于2010年8月成为商务部第二批认定公布的中华老字号。它一直到2003年前还在原址开业,是成都名小吃中在原址开业时间最长的一家。至今,在成都的青石桥、建设路等地方,还可以吃到这一道流传百年的鲜香美味早餐。
说过了大包子,我们来换一种舌尖体验,拣一份小笼包试试。
“一笼小笼包的使命,就是被趁热吃掉。“不知道这句话起源于何方,但它形象的把吃货们对于小笼包的眷恋,鲜活地展现了出来。
说起成都小笼包的大咖史,自然绕不过“痣胡子龙眼包子”。
所谓龙眼包子,一是形容它的包子小巧玲珑可爱诱人,二则是因为当一笼热腾腾的包子被端上桌时,蒸笼一打开,你会看到每个包子的顶端,正冒着一砣粉色的肉馅,就像一只圆鼓鼓、水灵灵的龙眼睛,相当诱人。
而为什么会叫“痣胡子”这么一个奇怪的名字呢?这自然也是一段故事。
“痣胡子”原名廖永通,在上世纪30年代末,13岁的他从华阳中兴场来到成都春熙路一家餐馆当徒弟。后来餐馆倒闭,店里的大师兄就邀请他合伙到青羊宫花会上一起做生意,大师兄负责做抄手,廖永通则做包子,结果两人一炮打响,大受追捧。趁热打铁,花会后,廖永通立马就在成都的半边桥摆起了一个专卖包子的小摊。
这半边桥在历史上是历代王朝划分成都内外城的分界线之一,好吃的店铺很多,其中四川名菜夫妻肺片就曾在这里开店。为了站稳脚跟,让包子有特色,廖永通做了各种研究。他不仅在馅里加入了剁碎的茨菇增脆,浇进了鸡肉大骨汤增鲜,让肉馅香气四溢外,还在包子外形上用足了心思。他用一两面制作成十个拇指大小的小包,装成一笼,出锅时升腾的蒸汽香飘四方,食客吃时一口一个,欲罢不能。
包子店一下子就火了起来。老百姓看这个清秀修长的小老板,下巴上有颗黑痣,痣上长着长长的胡须,就亲切的喊他“痣胡子”,从此,“痣胡子龙眼包子”的名号就在成都扎根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痣胡子龙眼包子”,已经悄悄变了最初的模样,包子慢慢变成一笼6个,味道也有了一些调整,可是当你带着这些老故事去品尝,相信仍然可以尝出许多旧时光的味道。
在成都爆款包子的历史上,除了韩包子和痣胡子龙眼包子这两款至今还能寻找到踪迹的,更多当年的热门款包子则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像上世纪30年代在成都守经街上出现过的陈包子小食店,因为制作的口蘑包子与猪油饭糕十分可口,一度远近闻名,还曾出现在《锦城旧事竹枝词》中:矮桌矮几小店堂,发糕包子擅一方。慕名连翩来远道,酒好巷深又何妨。
而提督街当年著名的“大可楼”海式包子,则是许多老成都人现在都还在回味的经典。海式包子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它模仿西式糕点的做法,不用肉馅儿,只用豆沙和玫瑰两种馅儿,而且包子皮白形状扁,个头比传统包子大,可以像面包一样不用蒸热直接冷食。这种本土原创出品的美食,当时大受老百姓追捧。
而还有一家包子,因为生意太好,直接影响了成都一条街道的名字,这就是隆兴街上的王包子。清代时,在成都岳府街以南、纯阳观街以北的一条街道上,曾出现过一家王包子面食店,店里做的鲜肉包子味道很好,声名远播,每天都生意爆棚,因此,后来人们就把包子店所在的这条街叫成了隆兴街,也是希望街道上所有的商铺都能像这样生意兴隆。
这些,就是蓉城老街巷关于包子的记忆。每到清晨,那些飘散于街巷间的白胖子香气,在岁月的变迁中,有些屹立百年依然香味浓郁,有些却随着街巷的消失,退出历史的舞台。如今我们拎起那些流落于街头巷尾的美食传说,依然能感觉到,那咬上一口,各色肉菜香气就裹舌而来,三两口就大快朵颐火速干掉的浓浓满足感。
美食在变,街巷会改,甚至记忆也会模糊,但追求美好与期盼幸福的心却始终跳跃。在一代代成都人的追逐中,关于早点的香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蓉城老街巷间,继续传递着关于口舌唇齿间最简单朴素、从不曾消失的幸福密码。这是一座城市对于美食的执着坚守,更是千百年来人们在城市变迁中不忍割舍的珍藏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