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李源老师讲解鲁迅先生,是从一本鲁迅先生的账本开始的(《鲁迅时代何以为生》),很有一些感触。
鲁迅先生曾经是我的偶像。犀利的言辞,鼓荡人心的檄文,忧国忧民的情感曾经让我魂牵梦绕。
虽然那时青年时期的情感,但在李源老师老师通过解读鲁迅先生,来分析否应该“逃离北上广”,还是有点茫然若失。
我没有在北上广生活工作过(虽然珠海离广州近在咫尺),不知道北上广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但从去广州游历的情形,这些地方确实机会多,但也死得快。生活过于紧张,竞争过于激烈。
在鲁迅先生生活的年代,一线城市除了经济争夺,还是政治争夺的要地,更是军事重镇。以鲁迅先生的文风,如果不早点逃离,可能他后期的作品就不能问世了(无人即无文)。
但这件事,是不是可以作为我们现在参考呢?作为参考的重要依据是什么,关键要素是什么呢?谈一下我的观点。
那时的环境和鲁迅先生不能作为我们的参照系。当时的环境不是能不能获得良好的生存空间,而是能不能活着。在当时一线城市,最好活的是两种人,一种在顶层,掌握权力和资源,时局变迁他们也有机会应对;一种在底层,基数庞大,不论统治者是谁,都不能赶尽杀绝,更不可能定点清除。
但鲁迅先生这样的时代斗士就不同了,他在一线城市发檄文,呢是所有统治者的定点清除对象。现在不同,至多就是封ID而已。
参考谁,重要的依据是什么?我认为是目的不同,要选不同的参照系。想成为风口浪尖的领袖,很难想象去二三线城市会有什么作为;想开开心心的过小资生活,就不要去角斗场,也不要奢望田园生活的恬淡。
从李源老师讲鲁迅,我的感受是……
落在实处,不要去看那些成功人士。更多的去看看那些不小心死在路上的可怜人,可能对我们更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