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是晃眼的日头,知了在叫,好像都跟我没有关系,好像永远不用想以后的事。
(一)
“去钓鱼喽”
村头的那条小河是孩子们每年夏天都会光顾的“胜地”,河水不深,大概到成人的小腿肚往下一点,这便成了孩子们钓鱼摸虾的好去处。
鱼钩都是拿家里的粗铁丝现磨的,就是费点时间,但总比去镇上买那种费时费力又费钱的苦差事好得多。鱼钩“自给自足”了,鱼饵也不例外,大伙到自家的菜地里一翻,松了松土,那些“躲”在菜地里的蚯蚓便纷纷冒头。尤其是下了雨过后,甚至不用特意去翻土,它们自己便会跑出来了。
拎着做好的鱼竿和一小桶“鱼饵”,孩子们就咋咋呼呼地出发了。一路上阳光明媚却不刺眼,暖暖的风吹过孩子们的头发,衣诀翻飞间,模糊了孩子们的一张张笑脸。
小河清澈见底,水底的鹅卵石杂乱无章地排列着,依稀可见小鱼小虾在游动。小鱼群凑在一起不知在说什么悄悄话,人一靠近,便逃也似的散开了。
孩子们找好位置,在鱼钩上串上蚯蚓,扔下钓竿,静静地等鱼儿上钩。有些孩子不一会儿便钓上了鱼,脸上洋溢的笑容比阳光还灿烂;有些孩子的钓竿却半天没动静,一下子恼了,直接下河摸虾去了,倒是也有不少的收获。
钓得久了,孩子们便纷纷下河玩了。男孩互相打水仗,玩得不亦乐乎;女孩则是在河里找那些好看奇特的鹅卵石,洗干净后收藏起来,视若珍宝。
时间一点一滴的过去,瞧着快到正午,太阳愈发火辣,这时候孩子们就提着小桶“打道回府”了。也不管桶里有没有鱼虾,毕竟“顽童之意不在鱼,在乎欢乐也”!一路上叽叽喳喳地斗嘴,散落在空气中的是一阵阵欢乐的笑声。
(二)
“坡上的李子熟了”
话音刚一落下,孩子们已经一溜烟儿地跑了出去,每个人手里都提着一个小篮子。
东边的小山坡上有好几颗李子树,从我记事起就在那了,不知是谁种下的,每年结的李子又大又多,这就便宜了村里的孩子们。
孩子们到了李子树,并不急着摘,而且找了棵自己喜欢的树“占地为王”,然后爬上树找个舒服的位置坐好或躺好。层层叠叠的树叶遮住了娇阳,在树上吹着风边摘边吃,听着远处此起彼伏的蝉鸣,那可真叫一个悠闲惬意。
土生土长的李子清脆可口,酸酸甜甜的滋味最是让人欲罢不能。待到日落西山,而孩子们也吃得牙齿酸软,这才从树上下来,把果子摘到小篮子里带回家。
调皮的男孩子在路上蹦蹦跳跳,听到蛐蛐叫就心痒痒,把装满李子的小篮子扔到一边就逮蛐蛐去了。女孩子就乖巧多了,却也是爱美的,山坡上有许多野花,五颜六色的,她们就挑着喜欢的摘,时不时的插两朵到头发里,惹得一旁的男孩们咯咯地笑。
(三)
“这风真凉快啊”
老家的房子类似于四合院的结构,中间是一个大堂。午后,奶奶总会在地上铺上一张大凉席,家里的孩子们就四仰八叉地躺在凉席上谈天说地,折腾累了,便在凉席上沉沉的睡去。
一阵阵穿堂风吹过,吹散了孩子们轻轻浅浅的呼吸声,奶奶在一旁拿着大蒲扇摇啊摇,时不时的给孩子们驱赶靠近的小蚊子,偶尔也会打个盹。
阿黄趴在门口假寐,时不时的朝我们瞥一眼,金黄色的毛散发着光泽,它已经陪了我们好多年了。隐约记得是在我牙牙学语的时候,阿娘从外公家抱回了一条小狗,浅金色的绒毛十分可爱,它刚到我们家时不敢见人,在院子里的石凳底下躲了好久。
到了晚上,酒足饭饱之后,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到屋子外的空地上纳凉,或是到村头的老榕树下三三两两凑在一起唠嗑,乡下人的乐趣就是这么简单。
长板凳上,老人跟孩子们缓缓叙说着关于月亮的种种传说,大蒲扇摇个不停。旁边的大爷们抽着大烟斗,偶尔爽朗地哈哈大笑。榄菊牌的蚊香在某个凳子腿下散发着袅袅云烟,谁也没注意到刚从草丛里飞出来的几只萤火虫正在扑闪着翅膀,只觉得六神花露水的味道格外沁人心脾。
(四)
“卖西瓜嘞”
炎热的盛夏,集市上却热闹非凡,人头攒动,熙熙攘攘,街道两旁是林林总总的小摊贩,卖什么的都有,各种吆喝声不绝于耳。而卖西瓜的小贩,在一众小摊贩中吆喝声尤其响亮。
火辣辣的太阳底下,没过多久便觉得口干舌燥,这时若能吃上一块冰冰凉凉、甘甜可口的西瓜,那真是倍儿爽,连暑气都褪去不少,就差脱口而出一句“人间值得”了。
炎炎夏日,小孩子哪受得了此等诱惑,吵嚷着跟赶集的大人出门就为了买个大西瓜。因此,卖西瓜的小摊贩附近不久便围上了许多行人,倒是十分热闹。
要是走得累了,便到卖绿豆汤的小棚子里歇上一会儿,点上一碗绿豆汤,清凉的绿豆汤滑入腹中,心头的燥热也会被抚平几分。
孩子们经常会拿着大人给的零钱去铺子里买冰棒,几个人坐在小板凳上,围在一起,吃着冰棒,说着孩子之间的话。那个时候,天很蓝云很淡,一包零食就可以吃一个下午,一点都不觉得腻烦。
夏天啊,不只是热,还有满满的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