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翻开这本书前,由于它的这一版译名,我一度对这本书保持着误解,以为它是与一般的讲述党史的革命书籍一样,严肃而庄重。但真正翻开它,惊喜扑面而来,它并不是一本“又红又专”的书,而是一本带着读者从另一个角度揭开了神秘红星的“面纱”的书。
这本书的另一个译名为《西行漫记》,通过这个书名我也能理解了它为何没有那么的“又红又专”,这从本质上看就是作者在向当时红军驻扎地深入时的见闻记录。作为一名来自美国的记者,作者埃德加·斯诺非常熟悉西方对于红色中国的态度,在正文的开篇便可看出当时的西方思维。他在开头临行前便列出了数十个西方世界中关心东方政治及历史的人们对于红军的或深奥或简单的问题,其中甚至有“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等等令人啼笑皆非而又无奈的问题,这也切实反映了当年西方对于红军、对于中国共产党一无所知的状态。而斯诺则是这种状态的打破者。
文章的字里行间带着美式幽默,斯诺以一种较为轻松的状态带领读者一步步由西安深入“红区”,切身体会红军战士们的生活,实地考察当时“神秘”的红色中国,以欢快的笔调揭开了蒙在“红星”上的轻纱。
尽管笔调如此轻快,但联系起那个时期的历史,我不得不收起轻松的姿态,佩服起斯诺的勇气。那时的红军刚刚结束长征,建立起陕北革命根据地,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仍与红军针锋相对,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消息和通路被严密封锁。斯诺作为一名外国记者,仅仅手握一封北平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人用特殊墨水写的介绍信,几乎孤身一人,冒着重重危险,穿越层层封锁,到达了红色中国的腹地,其困难更是难以想象。但是他做到了,第一次将这样蒙着迷雾的红色中国向西方世界报道,撕开了红区与外界交流的屏障,让红星光芒在西方闪耀。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始终感觉到浓浓的亲切感,一开始,我认为通俗质朴的语言和描写或许是一大原因,但看到最后,我发现斯诺独特的叙事视角才是带给我别样感受的最大原因。不论哪个时代,提起党的领导人和各位将领的名字,我都感觉这是“神”,虽然我明知道他们就是千千万万参加革命的人中的一个,明明看过许多他们平易近人的故事,但他们的英明神武、战功赫赫早已在我心目中树立起不可磨灭的高大形象,心怀尊敬但总觉得有些遥不可及。但在这本书里,他们一改我印象中的遥远,斯诺以记者和朋友的视角,与这些在我看来神一般的人物相处与交流,向读者展现了他们作为“人”的一面。他们同普通人一样有着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性格,会开玩笑,走上革命的道路也有各自不同的原因,在最后斯诺离开前,还玩笑似的提醒他别忘了答应过他们要带的各种东西。在斯诺的叙说中,他们就像我身边真实存在的朋友,焕发着生机与活力。而正是这些可爱的人们,撑起了中国革命,撑起了中华民族的未来。
不同于严肃正经、又红又专的党史作品,这本书虽是跟着斯诺以朋友的视角重走他当年深入红色中国的足迹,但作为了解过那段历史的人,这样的轻松、平淡的笔调让我更是佩服起当年的革命先辈,在那个艰苦卓绝的年代,革命先辈们鲜活且坚定,苦中作乐,最终为我们走出了如今的康庄大道,我也更加深刻地了解这些可敬又可爱的人们,体会到他们奋斗的艰辛与成果的伟大。
看完这本书,我忽然惊觉,透过斯诺揭开的面纱看到当时红军的不仅是当年的西方世界,还有现在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