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蔡老师的《细讲弟子规》中有一则真实的事例,他说:“我的爷爷没有念过书,一个字都不认识,他是捕鱼的。他的兄弟统统捕鱼,不止他的兄弟捕鱼,他兄弟的孩子上了初中还没毕业就一起去捕鱼。但是我爷爷他觉得,人生因为没有读书没有智慧,很遗憾,所以他坚持再怎么苦也要让孩子念书。由于这个抉择、这个判断,我父亲那一代五个孩子,一个博士,三个大学毕业,一个高中毕业;到我们这一代全部大学以上,已经出了两个博士,都是爷爷的抉择”。
这个事例给了我很大震撼,我之前关注过世家,发现凡是出大人材的往往至少在这位人材的爷爷辈就已经有了奠基和良好的抉择。
比如曾国藩,我们仅仅以为他的成就是靠自己一点一点努力的,他的努力固然非常重要,其实在他的祖父曾星冈时便已经埋下伏笔,打下基础。
曾星冈,年轻时爱好声色犬马,性情懒惰,太阳晒屁股了,他还在呼呼大睡。“与裘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寝”。据说有一次,曾星冈跑到城里与一群恶少玩“远征”游戏,就是骑马到处乱跑,跑累了就吃花酒。曾星冈在旅馆里听见年长的乡邻在议论他,一人说:“听说这后生家境不错,祖辈们都很勤劳。”另一人说:“祖辈虽勤,但出了此等轻浮浅薄之子孙,真是败家子啊!”曾星冈听后久久不能入睡,越想越不是滋味。最后,他终于醒悟,放弃“远征”游戏,卖掉马匹回家。回到家里,他痛改前非,并形成了终身天不亮就起床,着手经营自己的家业。这一年,曾星冈“浪子回头金不换”,开山垦荒,凿石掘壤,连通成片十数,成为立家基业。
最难能可贵的是,曾星冈总结出了“八字”治家口诀,成为曾氏家族的传递正能量的传家宝。
清咸丰十年(1860年)闰三月二十九日,曾国藩给其在家的四弟曾国潢写信,信中写道,他曾经与九弟曾国荃论治家之道,一切以其祖父曾星冈为法,大约有八个字诀。前四字为书、蔬、鱼、猪,后四字为早、扫、考、宝。
对这八个字,曾国藩自己作了简单的解释。“早,起早也;扫,扫屋也;考,祖先祭祀,敬奉显考、王考、曾祖考,言考而妣可该也;宝,亲族邻里,时时周旋,贺喜吊丧,问疾济急,星冈公常曰人待人无价之宝也。星冈公生平于此数端最为认真。故余戏述为八字诀,曰: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也。此言虽涉谐谑,而拟即写屏上,以祝贤弟夫妇寿辰,使后世子孙知吾兄弟家教,亦知吾兄弟风趣也。”
曾氏家规的“八字诀”对曾国藩的影响很深。在湘军里,曾国藩规矩:天未明就得吃罢早饭,有仗打仗,无仗操练。他以身作则同湘军士兵一样,每天天未亮时,与幕僚们一起吃早饭,一边吃一边商议军务。曾国藩还要求兄弟子侄遵循“八诀”家规,就像吃饭一样每日必做必行,并强调“我家世世守之,永为家训”。等等。曾国藩在祖父曾星冈“治家八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更加深厚的“八本三致祥”家训思想体系,用最通俗的语言,诠释了治学治家治国的精髓。
在曾星冈生平自述中有一段话:“吾早岁失学,壮而引为深耻!既令子侄出就名师,又好宾文士,假望音尘。常愿通材、宿儒接迹吾门,此心乃快”!
曾星冈因为自己早年失学,深感遗憾,所以一心希望自己后辈能培养出文士宿儒通材。
曾国藩的父亲其实就已经开始按这条路往下走了,曾国藩父亲曾麟书,初为山乡塾师,43岁时参加第17次县试,才考中秀才,可见他在这条路上矢志不渝的决心和毅力。
因为有了两代人的铺垫,所以曾国藩自然就算出生在书香家庭,很自然的也就继续接着他父亲的路往下走。
当然,有人看了曾国藩的例子会不以为然。认为曾国藩生在封建时代,都按父母的要求规划人生,他们几乎没有别的选择。
现代人,父母的职业或者选择和自己关系不大,他们有他们的选择,自己有自己的选择。而且现在很多孩子都不愿走父母的职业之路,这种情况的确在多数。
但现实中仍然会有影响者存在。当代京剧大师梅葆玖我们很多人都知道,他的父亲是京剧大师梅兰芳,梅兰芳的父亲可能很多人就不知道了。梅兰芳的父亲叫梅竹芬,为旦角演员,很得观众喜爱。很可惜,梅竹芬频繁演出,身体受到极大损伤,二十六岁时(1898年)患时疫医治无效,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当时梅兰芳年仅四岁。
对梅氏家族影响最大的是梅巧玲,也就是梅兰芳的爷爷,他是清朝同治、光绪时期技艺非凡、声名赫赫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是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之一。因其在京剧旦角表演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被清末画家沈蓉圃绘入《同光十三绝》画谱。他是四代京剧梨园世家的创始人。
为何梅氏家族在京剧这行能够代代出人才,这恐怕与梅兰芳祖辈的选择和奠基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后代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耳濡目染,耳提面命,从小练习,可以说一开始就赢在起跑线上,比科班更高一个档次!
说了京剧行业,我们再来说两位大家熟悉的作家。
韩寒可谓家喻户晓,年纪轻轻就成为一名知名作家,千万别以为他是横空出世。韩寒父亲叫韩仁均,韩仁均从小热爱创作,曾在故事会等杂志上发表大量故事和小说并获奖。韩寒因受其影响,开始对阅读,写作,摄影以及书法感兴趣。
另外一位作家,王安忆很多人也都熟悉。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复旦大学教授。
你们知道王安忆母亲是谁吗?很多人可能没听说过。她的母亲叫茹志鹃,也是当代著名作家。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98年10月7日逝世,其代表作有《百合花》。
王安忆的父亲王啸平,是一位导演,他在抗战时期,曾参加过新加坡当地抗日救亡活动,并经常在当地的华文报刊上发表进步文艺作品。王啸平于2003年3月5日逝世。
这些实实在在的案例,令人深思。
父母的职业和选择也许不会对孩子有影响,也许会对后代产生深刻影响,有时这并不是我们所能决定的。一旦产生影响,它是会产生叠加效应的。这就好比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自然轻易的就比巨人高。我们听说过当下的名人,但往往可能不知道他们的父母或者祖辈,这些人恰恰是背后影响他们走向巅峰的垫脚石,他们以默默的方式,造就了影响当代乃至世界的楷模。
在看一些传记作品时,我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凡是三代相续从事同一个职业或者相关学术领域,非常容易出人才。比如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比如清朝王安国、王念孙、王引之祖孙三代;比如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陈封怀四代出五位杰出人物,后人称之“陈氏五杰”。还有我们熟知的钱基博、钱钟书父子。等等,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
如此细数,你还会觉得自己的职业或者抉择无关紧要吗?如果我们想让孩子成为某方面人才,最好的办法就是我们自己朝着那个方向去,进而影响到孩子,甚至更远的未来。也许,你当下的选择,会决定了这个家族未来的走向。